丹青澄懷,私藏奉獻(下)。

访客 3.9K 0

★旅遊地點:無錫博物院

除了陶心華的私藏捐獻,還有很多無錫人也把自己的私藏書畫捐獻給了無錫市博物館。周培源王蒂藏畫館,是夫婦二人依靠束脩所入和法眼鑑識收藏的古代書法繪畫藝術品145件。

明朝吳冶的《墨梅圖軸》用筆洗煉,梅枝上朵朵梅花形神俱備。吳治是明代畫家,江蘇蘇州人,善畫墨梅,師宗趙孟頫。華喦的《栗樹松鼠圖軸》墨色紙本,用的是寫意畫法。

居住在美國的楊長茂先生捐獻的作品包括張大千《三賢圖》、清代李瑞清《花卉圖》、楊仁山先生的遺著、手稿和老照片等。

楊仁山名道霖,字仁山,江蘇無錫人,光緒十八年進士,歷任戶部候補主事、廣西柳州知府。民國後曾任熱河實業廳廳長。無錫楊氏是江南望族,世代書香,源出唐相楊於陵,宋嘉定年間楊燧支遷居無錫鴻山,明末楊英一支遷居城內。

楊令茀書畫陳列館陳列的是當代著名旅美畫家楊令茀的作品,這是她的後人遵照其遺囑捐獻給無錫博物院的。楊令茀,江蘇無錫人,出身名門,五歲參加畫展。

在看到《菊花二種》名字的時候,我以為是兩幅畫。看到畫作才知道是一幅豎軸,只不過是畫了兩枝不同的菊花。還有《杜鵑鵪鶉》《荷花》《山茶花》等,看來楊老先生平生很愛花。

當然也有風景畫,像《丹楓翠嶺》,聽畫名就知道畫了一叢紅葉楓樹,還有山石。構圖很清朗,雖說畫的是紅楓,但主體顏色還是很清淡的。

華繹之藏畫館展出的是華繹之先生的舊藏,這些文物共計213件,包括古代名家書畫、碑帖拓片、古籍善本、家族文獻,不管一些十分珍貴和罕見的重要文物。

華氏是無錫望族之首,以東晉著名孝子華寶為孝祖,宋朝的時候曾遷至河南,後來在靖康年間重歸故里,落戶無錫梅里隆亭,元明之際有一支遷往鵝湖,現在的蕩口還有華氏義莊。華氏一族一共中了三十六名進士,華燧還開辦了會通館,是我國真正意義上的銅活字印刷之先河。

清朝鄒一桂《二泉八公像卷》學的是惲壽平的畫法,風格清秀。這幅畫卷其實畫本身篇幅倒不大。鄒一桂是雍正五年進士,無錫人,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工詩畫,擅畫花卉。

清朝範顯揚、楊湘、顧皋的《楷書冊》都是漂亮的楷書,看著眼前的書法,我們忍不住自慚形穢,自己的這手字真的沒臉看了。

華胥的畫冊有山水,不過更多的還是人物仕女圖。華胥是無錫人,工畫人物,筆墨雅秀,妍麗猶存古意。

方召麟書畫陳列館展出的是當代著名書畫藝術大師方召麟的作品,方召麟是近代實業家方壽頤的長女,早年習山水花鳥畫,後來進入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攻讀歐洲近代史,丈夫去世後她重拾畫筆,師從趙少昂習畫,後來又拜張大千為師,成為享有國際聲譽的藝術大師。其作品樸拙厚重,童趣盎然。

《故鄉太湖圖軸》畫的是煙波浩渺的太湖,漁帆點點,仙山隱隱,近景的亭台樓閣臨湖而建。 《江南新綠圖軸》畫的是一片江南春景,點點的綠色,看起來似乎還是第一縷春風吹透江南岸的時節。

《梅花怒放圖軸》畫的是一樹紅梅,枝頭梅花綻放,倒是少了些匠氣,多了些天然去雕飾的自然。

《飲且食兮壽而康圖軸》頗富童趣,在文字的環繞中,一些食物散落其間,有菌類、筍類,還有一些看不出來的食物。

《西山黃葉圖軸》畫的不知道是不是太湖的西山島,不過我們似乎並沒有看到這麼壯觀的景象,想來應該是她足跡走過的其他地方。

陶壽伯書畫館展出的是無錫畫家陶壽伯的書畫作品,他曾師從蘇州名師唐伯謙學習拓碑、裱帖、鉤字、刻碑文及硯銘等,步入篆刻藝術生涯。後來,兼習書畫,開始學習寫梅,至三十九歲已有墨梅專家的雅號。再後來入大風堂師從張大千,自此集篆刻、書畫精藝於一身。

《金魚軸》畫了三尾金魚,兩尾是常見的橙紅色,一尾則是墨色,三尾魚體態相似,列隊而出。

當然梅花圖也是少不了的,有《墨梅圖軸》,也有設色的《梅竹雙雀圖軸》,有竹有一對雀,整幅圖顯得興味盎然。當然也有山水圖軸,不過還是梅畫得更好。

華之寧繪畫館展出了旅美畫家華之寧的畫作,她曾說過“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思維、靈感會隨著畫作,像水一樣一直流淌。”

錢紫筠畫館展出的是宜興畫家的作品,她的父親是著名畫家錢松喦,自幼就跟著父親學畫,後來入正則藝專、上海美專習畫,畢業於南京大學藝術系,參加過國際性畫展。上世紀八十年代,她的作品被選入中國十名女畫家畫輯。她創作了大量的江南題材作品,表現出對故鄉的熱愛眷戀。

標籤: #自驾 #人文 #自由行 #徒步 #穷游 #省钱 #周末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