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記錄著人類文明的演變。
文物,承載著人類文明的前世記憶。
在太湖西岸,擁有2200年建縣史的宜興,人傑地靈、文脈厚重。今天,就走進宜興博物館,打開這座展示、記錄宜興眾多文化寶藏的“月光寶盒”,感受宜興城的厚重歷史。
宜興博物館位於東氿西岸、東氿大道東側,與圖書館毗鄰,是收藏、保護、研究、展示、宣傳宜興城市歷史文化的重要場館,館藏文物逾36000件。
宜興博物館
踏入宜興市博物館的大門,大多數人都會被矗立在大廳正中的雄偉牌坊所吸引,這就是宜興曾經的歷史性地標建築——相國牌坊(重建修復件)。氣勢非凡的相國牌坊高約12米,面闊9米,整體由漢白玉製成。上刻“恩榮”二字,中有匾額,上書“會元狀元”四字。相國牌坊是我國建築藝術的傑出典範,也是宜興悠久歷史的見證。
宜興市博物館佔地面積2.5萬平方米,展陳面積共7200平方米,設有七個獨立展廳以及兩個臨展廳,包括尹瘦石收藏館,錢松喦、錢紫筠藝術館,吳冠南藏品、作品陳列館,通史館,現代名人館,風土館等,由於時間有限,走馬觀花幾個館區,感覺已然被震撼到。
通史館展覽按照宜興歷史發展的脈絡,分為序章、史前、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六個單元,藏品涵蓋自遠古時代的古生物化石,新石器時代的地方典型陶器、石器,兩漢時期的陶瓷器、銅鏡,六朝時期的宜興青瓷,宋代的佛教窖藏,明清時期的紫砂、宜均、瓷器、碑刻等,文物豐富度讓人眼前一亮。
“文化始源,澤被流域”單元完整展示宜興地區出土的原始社會前後時期的各類文物,其中的良渚文化玉琮是宜興博物館鎮館精品。
先秦時期的宜興,經濟發展已到達較高水平,這一時期的出土文物也是看點滿滿。鎮館精品、戰國時期的玉龍一定要看一下。
展廳C位處禪國山碑複製件是刊刻於孫吳天璽元年(276年)的一方碑刻,原件位於宜興董山之上。禪國山碑高2.35米,圍長3.3米,碑文四面環刻,是最早記錄我國相關地震資料的“屯碑”。
宜興燒瓷歷史悠久,秦漢時宜興地區陶窯密布;兩晉時在均山燒青瓷,唐初在歸徑等地大量燒製,至晚唐、五代成為南方宜興著名青瓷窯;宋、元時期,丁蜀與西渚一帶大規模燒造日用陶和早期紫砂。明清時成為當時的燒陶中心。
宜興博物館內展出的各類陶瓷類文物也是非常精美的,像西晉青釉神獸尊、青瓷蛙形水注、景舟如意壺等均屬精品。
那麼,看完介紹,你會去宜興市博物館打卡嗎?
參觀貼士
位置:宜興市博物館
坐標:宜興市解放東路388號(東氿大道解放東路路口東北方向)
開放時間:全年開放,每天9:00-16:30,16:00停止取票
門票:免費對外開放(部分特展除外)
交通:宜興公交115路大劇院站,104、246路科技文化中心站,23、25路市民中心站下車後步行前往
周邊其他景點:東氿、圖書館、科技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