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地點:江陰鵝鼻嘴公園
鵝鼻嘴是我們常去的公園,倒是近幾年去得少了,端情期間更因為懶得掃門鈴碼登記啥的,更是絕足不入,但鵝鼻嘴對我們終究還是有著莫大吸引力的,吹著微涼風的風,迎著微濕的雨,在某個無所事事的午後,便去了鵝鼻嘴公園。
公園以山體為主,這座山被稱為鵝山,有外地來的朋友我們一般都會帶過來轉轉,這裡是觀賞江陰長江大橋的最佳地點,也可以看到我國第一大河長江,再加上鵝山和點綴其中的亭台樓閣,自然風景也是相當不錯的。在鵝鼻嘴,能夠真正體會到江天一色、江橋一體。
公園雖然設了大門,但是免票的。以前還分本地和外地遊客,對本地遊客查驗身份證就直接放行,外地遊客要購買二十元門票。不過這最近幾次去,都沒有再驗身份證,大概是完全免費了。以前賣門票的窗口,如今也常年都關著。
公園對面有一座停車場,規模不是太大,但平常也足夠用了。渡江第一船對面,也有一座停車場,節假日還可以停到好邊去,距離鵝鼻嘴公園的大門也不算遠。
大門上面有“鵝鼻嘴公園”五個大字,這是當代書界的泰斗級人物啟功先生親手所書。走進大門,有一組壘起來的石頭假山,上刻“鵝洲”。鵝洲又稱鵝山,指的就是我們眼前這座不算高的山了。這座山是江陰黃山(不是安徽的那座)的西延山峰,因為山體如同一隻天鵝伸鼻江中而得名。
除了這個形象的名字,關於鵝鼻嘴還有一則美麗的傳說。相傳玉皇大帝御前有位仙女叫阿鵝,大約是位性格活潑的仙女,很嚮往凡間自由自在的生活。天宮畢竟太單調,也太清冷了,哪裡有凡間那樣活色生香呢?嚮往凡間煙火的仙女,也不是阿鵝一個。玉帝是個很專制的神仙,聽得有仙女居然喜歡凡間不想留在仙宮,自然為之大怒,二話不說就把她貶到了凡間。既然是懲罰,自然是不會讓阿鵝如願成為凡人的,竟然喪心病狂地把一個嬌滴滴的小仙子點化成了石頭。雖說在中國道觀裡,玉皇大帝的供奉總是佔據著主要的位置,玉皇殿也是道觀的主殿,但是在神話傳說裡,他的形象可往往不是太正面,特別喜歡用仙規戒律來約束天真善良的神仙們。凡間的百姓很喜歡阿鵝,於是就把黃山的山嘴稱為鵝鼻嘴了。
進門左右兩側都可以登山,不過經典的路線還是直行前往龜池。所謂的龜池其實就是一方小池塘,不過因為池中央有一隻金龜的塑像而得名,這只龜被命名為“鵝山神龜”。這只龜我第一次來是沒有的,不知道什麼時候起忽然就有這麼一隻龜。龜是我國古代吉祥“四靈”之一,四靈中其他的三靈龍、鳳凰、麒麟已經只存在於神話故事中,而龜是四靈中唯一存在的動物,也是現存動物中壽命最長的。相傳1997年鵝鼻嘴公園奠基開工,忽然從長江里爬上來一隻大烏龜,久久不肯離去,整個工期一直風和日麗。因此,後來就築了神龜的塑像放置在公園門口,成為公園的第一景。
假山上還有座亭子叫龜壽亭,這裡並不是公園的最高處,但能夠完整地看到公園的大門和龜池。不過一般進園的時候直接進山洞,到出園的時候才會走到這座亭子裡。
從池中的石頭過去,可以抵達一個山洞,此洞冬暖夏涼,即使在大夏天,走在這洞裡也是遍體生涼,是個避暑的好地方。山洞全長216米,高2米,寬1.5米,因為是人工建築,所以山洞的地面和牆壁都很平整。抗日戰爭期間,國民政府為了抵制日寇入侵,在沿江修築砲台的同時,也修長了貫穿鵝山南北的山洞,作為蓄存武器彈藥和人員之用,一共有十一個彈藥洞。後來國民黨戰敗失敗,這座山洞一直封閉著。雖然歷經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但這座山洞因為基本沒有啟用,因此山洞工事完整地保留了下來。
出洞有一座亭子叫辛候亭,以前我雖然經過它,卻急於去江邊,並沒有留意辛侯為何許人也。不琢磨不一知道,一查閱嚇一跳,這座辛侯亭居然是為了紀念宋朝著名的豪放派詞人辛棄疾的!好吧,是我孤陋寡聞了,多次到鵝鼻嘴,竟然一直不知道。
往右是唐公碑亭,這是為了紀念淮軍愛國將領唐定奎而建的。 1874年,日本滋擾台灣,挑動台灣少數民族叛亂,經李鴻章舉薦,唐定奎率軍赴台平亂,唐定奎駐守鳳山,平定了台灣番人與日本人的聯合進攻,最終迫使日本人離開了台灣。沈葆楨調任兩江總督後,奏請朝廷,由唐定奎駐防江陰。
光緒三年,唐定奎從福建帶四千多兵力移駐江陰,分左右兩軍在黃山南麓紮營駐守,督師江陰。在高巷建火藥庫,黃山設電報局。光緒九年中法戰爭爆發,唐定奎命左軍張景春接統江陰防務,自己率領右軍高章元的四個營渡海入台,成為劉銘傳抗擊法軍保衛台灣的主力。戰爭獲勝後,劉銘傳受命為首任台灣巡撫,唐定奎留下高章元部,自己仍然回到江陰。光緒十三年,於江陰病故,遺體奉詔歸葬故里肥西與六安交界的雙河鎮,在江陰則建衣冠塚——將軍墳,敕建功臣專祠——唐公祠。
然後,我又懵了,唐定奎雖然不是江陰人,但人家卒於江陰任上,跟江陰的淵源那是妥妥的深啊。然而今人提起唐將軍,大多數江陰人竟不知其人也。
一路攀登,左側是鵝山砲台。 1912年,孫中山先生乘坐“聯鯨”號戰艦來江陰黃山視察,撥款把土砲台改成了水泥結構的洋砲台,正式劃黃山為軍事要塞,江陰黃山砲台由此正式提名。鵝山砲台是黃山砲台的組成部分,有兩門大砲,這是蔣介石視察江陰後配置的,是阿姆斯朗後膛砲,直徑分別為22.5和20.2毫米。當時設這個砲台,是希望能夠憑藉長江天塹負隅頑抗。 1949年4月21日,國民黨江陰要塞官兵發動兵變,把砲口調轉,轟擊了國民黨軍艦和軍隊,有效配合了解放軍的渡江戰役。
右側是觀光塔,不過這座塔很簡單,並不能攀登,所以觀光塔這個名稱有些名不副實了。這次來鵝鼻嘴,我居然沒有看到這個觀光塔的指示,估計也覺得有點太寒酸了吧。
凋盡諸花傳冷意,欲將冬景化詩香。
山橫百葉因霜艷,江闊千帆待雪狂。
——七絕
自駕游:江陰鵝鼻嘴公園
11月初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