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尋荳蔻梢頭夢。

访客 4.2K 0

揚州, 曾經春風十里的“淮左名都”, 自古“華屋朱簾十萬家,春風吹盡舊繁華。”

揚州,從來“形勝堪賞愛”, “紛容蕭蔘,旖旎從風”,引來無數雅人韻士, 為之競相折腰。

“煙花三月下揚州”已成古今共識: 揚州行, 最宜於芳春, 桃夭李艷, 砌紅堆綠。然於初冬暖陽里,尋幽訪勝, 亦無不影從雲集; 流連光景, 更不乏曠性怡情。

庚子鼠年(2020), 才過立冬, 而晚秋氣韻依舊, 理應“揮手自茲去”,未料“蕭蕭班馬鳴”, 因而深秋沾粘淺冬, 纏纏繞繞, 一時難分難解。

揚州之勝, 瘦西湖占之以江山半壁; 瘦西湖之勝, 五亭橋與廿四橋亦是首當其衝。事隔經年, 不虞舊地重遊,人非而物是, 不免感喟當年“聚散苦匆匆,此恨無窮。今年花勝去年紅”, 而今“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

瘦西湖依棲揚州之西北部, 廿頃佔地中, 水域居近三分之一, 得天獨厚。其原名為保障湖-隋唐以降之護城河及洩洪道, 旨在保障揚州城, 實至名歸, 且通流大運河, 振古如茲。

而“瘦西湖”之稱發軔於清初詞人吳綺(1619-1694)《揚州鼓吹詞序》:“城北一水通山堂, 名瘦西湖, 本名保障湖”,卻馳名於乾隆朝錢塘詩人汪沆(1704-1784)之詩:“垂楊不斷接殘蕪, 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 故應喚作瘦西湖。”

名之以瘦西湖, 吳詞人基於保障湖之褊狹與迂折, 以及其所處城中方位; 而汪詩人更是出於詮較杭州西湖之“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來尋荳蔻梢頭夢,二十四橋明月。"

普天率土,西湖不一而足,體態迥然,杭州西湖尤勝,而揚州城西保障湖,名之以瘦西湖, 緣於其窄長而纖巧。瘦者,伶仃也,又直喻其嬌巧,天見猶憐。

如此既附驥名彰,且身顯名揚,又道盡其十里春風, 一世繁華,盡在兩岸帶狀景觀之中,而景觀紛呈隋唐五代及宋元明清等朝代,無縫綴接彼此,悠曠而繽紛,故於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榜上有名, 亦是理之當然。

“吳中霜雪晚, 初冬正佳時, 丹楓未辭林, 黃菊猶殘枝。”

瘦西湖,岸畔婉折, 綴以林木與花草,“略無闕處”; 湖面明鏡止水, 通以畫橋和軒榭, 錯落有致, 因而“湖上園林”及“揚州園林之盛,甲於天下”之雋譽, 瘦西湖受之無愧。

訪覽瘦西湖, 最相宜之舉,莫若於泛舟於湖上, 而登舟之處,非熙春台莫屬,此既為如畫如詩之所-廿四橋景區核心, 又具掇菁擷華之便-湖岸水面玄圃積玉。

熙春台與小金山各位於瘦西湖西、東折彎處, 衡宇相望, 而五亭橋間隔其間, 左右逢源。熙春台乃當年揚州鹽商媚諛之作, 旨在為南巡乾隆祝壽而刻意興築, 並從老子(公元前571-471)《道德經》中的“眾人熙熙, 如登春台”, 擷取“熙春”一詞以名之,意指熙春台前呈現熙來攘往, 前來恭賀聖上添壽之場景,

故而於茲,皇家園林之英韻肆意流淌, 雄邁華麗, 奇偉磅礴;而朱色呈於戶牖與樓柱, 綠色泛於琉璃屋瓦,無不昭示皇家的尊貴和華靡。

斛舟解纜, 船娘搖櫓, 輕輕柔柔, 犁開如鏡湖面, 驚起魚兒“俶爾遠逝, 往來翕忽。”回眸不經意間, 於熙春台之東北向, 廿四橋彰彰在目,“恬然無思, 澹然無慮。”

廿四橋聲名鵲起,全賴唐代小杜之《寄揚州韓綽判官》詩作, 其中“二十四橋明月夜, 玉人何處教吹簫”令之一時風月無邊,迄今亦然。

怎奈星霜屢移, 風雨剝蝕, 原橋已頹圮於荒煙衰草中, 無跡可尋, 而如今的廿四橋才逾卅年, 乃上世紀復古之作, 只是摻入了後人之臆想及詮釋-橋之細部悉數對應廿四, 盡美盡善, 奕奕欲生, 亦不知原橋當年與否。

小李將軍畫本與望春樓實屬江南格調之小築, 白牆灰瓦, 嫻靜恬淡, 佇立於湖之彎角處, 隔湖斜望對岸之熙春台,“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小李將軍畫本實為一座亭閣, 臨水而棲止, 名之以“小李將軍畫本”, 昭示方邊左右之景緻, 宛如小李將軍-大唐宗室畫家李思訓(651-718)之子李昭道(675-758)的山水畫, 表像不差累黍, 意境亦同符合契。

望春樓系一座兩層樓閣襟帶瀕水廳堂, 名之以“望春”,意在期盼久違之春景-紅情綠意,曲盡人之思春寄託-望眼欲穿。其膚寸之地又分列水院與山庭,欲引湖光與山色於室內,不僅園清居秀,更是纏綿蘊藉。

南岸玲瓏花界亦是北岸望春樓凝矚不轉之所。春之聲,可聆聽於湖上鳧鴨之嘎嘎鳴叫,畢竟“春江水暖鴨先知”;春之色,能駐目於水畔玲瓏花界之奼紫千紅,終究“日出江花紅勝火。”
時值淺冬,花草淹冉枯黃,林木漸臻凋敝,玲瓏花界不復春花爛漫之勝景, 而深秋麗影,雖“紅凋岸蓼,翠減汀萍”,亦算是一道景緻、一種況味,迤邐於孟冬伊始, 又用舍行藏,即裡漸裡,淡出大千世界, 更不失為一抹風度、一縷朗韻。

篷船緩行於碧水微瀾中, 偶爾天鵝游弋前後, 不時野鴨鳧水左右,

而半里之遙的五亭橋漸行漸近, 昭然在目。

兼得南秀北雄之妙的五亭橋, 營置於乾隆王朝,乃意在迎駕南巡、取悅聖上之作, 迄今年臻三百,矍鑠依然。五亭橋懷擁五座涼亭於其上, 井然而端茂, 其頂蓋之金色瓦片、諸處之朱漆樑柱、天花之彩繪藻井, 以及周邊之漢白玉護欄,無不將紛華靡麗, 融入精雕細琢之中, 旨在炫耀揚州之埒陶白富, 亦迎合“十全老人”之好大喜功。

五亭橋“上建五亭, 下列四翼, 橋洞正側凡十有五。"月圓之夜,月銜於各孔, 倒掛於碧水一泓中,皎潔而明淨; 碧水輕漾, 波皺圓月,又瞬間如初。

"江天一色無纖塵, 皎皎空中孤月輪。" 在天,乃為孤單月,獨影闌珊,清清冷冷;於湖,卻系水中月,凡十有五,似是而非。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彩云亦即云錦,窮工極態,斑斕若曦,方圓因之而明煥, 卻徹霧散於須臾, 遠逝於天際,化為如夢煙雲, 踟躕於遠年近歲, 令人悵然若失。

輕棹微晃, 平流緩進, 悠然駛過五亭橋下, 一座端雅水榭, 灰瓦白牆, 宛如水鳥, 赫然鳧泛於東邊水清粼粼的湖面。此乃揚州望族陳臣朔(1892-1960)之別墅, 其行廊憑水而繞, 別饒風致, 可平眺五亭橋之雄秀; 能賞味水中魚之逸樂。 百年之陳家寓所, 以“鳧莊”名之,道盡別墅鳧於水之勝妙,亦折射主人風雨後之散淡。

輕舟與鳧莊擦肩而過,前方西側約半百丈外,乃小金山西麓西切入湖面之窄堤,堤之盡處有亭翼然”臨湖上者,吹台也。

吹台鬥角黃牆, 四壁皆門, 三面憑水, 皆開滿月洞門,於茲盡展園林“框景”之妙,功在框取風月, 以定格於霎那間, 因而西攬五亭橋之霞姿月韻, 南納白塔之高出雲表, 以景為畫, 以月門為畫框,歷歷在目, 又栩栩如生。

吹台,本乃文人雅士吹簫撫琴之所,宛然兀立,盈盈在目。 因乾隆曾垂釣於茲, 兩百餘年後, 竟有好事者以此為由,名之以“釣魚台”,且就手留下墨寶, 旨在上匾於台上, 輝映同儕, 並驅爭先。

小金山-孤懸浮寄於水中之湖心島,乃舍舟徐步岸上。 湖心島環繞以水, 狀如鎮江金山, 因其蕞爾彈丸, 故名之以“小金山”, 又山遍植以鬆柏, 鬱郁青青於四季,又稱之以“長春嶺”。

西側的濱湖院落-“湖上草堂”,其露庭中不乏近百年樹木,沉雄古逸,而引人矚目的當屬“枯木逢春”-一株千餘年的銀杏樹, 百多年前雷電劈之為兩半, 後漸種植凌霄於其四周,令藤蔓緣其而上,盤盤繞繞, 纏纏綿綿。未料想, 竟呈枝葉扶疏於“林花謝了春紅”之際,猶如“枯木逢春猶再發”,故名以“枯木逢春”, 恰如其分。

小金山頂巔之別緻“風亭”, 可遐瞰瘦西湖之四季圖景: 春綠、夏紅、秋黃、冬白。時值淺冬正盈, 蕭瑟處, 殘剩枯萍敗草, 而暮秋遠去, 一路褪盡其橙黃橘綠, 雖不時反顧, 意猶不甘, 亦“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薄晚慵歸去,”猶不勝情, 然去而之他, 勢在必行, 故無奈間把臂徐去, 遲遲吾行。

2021.03.01.


標籤: #人文 #扬州 #瘦西湖 #五亭桥 #二十四桥 #熙春台 #小金山 #玲珑花界 #凫庄 #白塔 #钓鱼台 #枯木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