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覽名勝古蹟,登山是常有的一個選項。我國山脈眾多,可稱為名山的,閉眼隨便想下也有十幾二十座。而在這些之中,我還沒去過又特別嚮往的當屬黃山。這裡面原因大概有二,一是與朋友聊到旅遊時,但凡去過黃山的都說黃山很值得一去;二是我也算常旅遊,自然也登過一些山,五嶽之中就已去過三座,感覺還可以,正所謂“五嶽歸來不看山”嘛,不過,後面還有一句“黃山歸來不看岳”,再加上徐霞客的那句“登黃山,天下無山”,自然就很想親眼看看。
對於黃山,我很多年前就已想去,但都沒有機會。其實去年已有計劃今年遊覽黃山,但由於疫情,很多計劃變得很不確定,直到國慶後才大概定了下來。去之前,我同往常一樣看攻略、看天氣,但這次,我直到出發前兩天才定下機票,因為那段時間黃山一直在下雨,我是根據天氣預報結合航班信息才最終確定了出發日期。
這次的行程前後共3天,僅遊黃山,因為航班不是每天都有,綜合考慮下來選擇了這樣的安排。這次選擇飛機而非高鐵,因為飛機出行相對還是更輕鬆些,另外很重要的是今年的機票確實很便宜,廈門到黃山的機票最低才166元。說到這,順便說下費用,遊覽黃山的費用中,不一般的是在山上,因為想看日出日落,所以選擇山上住宿,而山上住宿條件尚可的酒店一晚都要1000+,餐飲費用也大概是正常的2-3倍,儘管如此,我覺得是合理並可接受的,原因後面會再提到。
屯溪老街
行程的第一天晚上我們到達黃山市,選擇住在屯溪老街附近,以便逛下老街。
順便品嚐下徽菜,和當地特產---燒餅。徽菜代表是臭鱖魚和毛豆腐,老實說嚐嚐鮮可以,但吃得不是很慣;燒餅倒不錯,裡面的陷是梅菜,一個五毛,小小一個,適合當零食。
黃山風景區
在屯溪住宿一晚後,次日一早我們便前往黃山風景區,開啟2天的重頭戲旅程。行程如下:
第一天早上從前山上,看迎客松,遊覽玉屏樓到光明頂的一段;下午從光明頂徒步下山遊覽西海大峽谷,然後坐網紅小火車上山回到住宿酒店---白雲賓館;傍晚在光明頂看日落和晚霞;
第二天一早前往光明頂看日出,之後退房遊覽從光明頂到後山下山索道的一段;中午下山,並返回市區午餐,之後往機場準備回程。
之所以先把行程寫了,是因為這次的遊記與以往的不同,不是以時間為順序,而是分類別展現黃山的美景。
雲海
索道上山後,在從索道出口走到玉屏樓的一段,便很幸運的看到了雲海的美景。讓人心情大好,為之一振!
之所以為之一振,是因為之前的心情很忐忑。當天的天氣預報是小雨轉多雲,而上山前和剛上山後的一小段時間也還下著雨,我原本是有些擔心會影響到觀景的,但結果卻很好。 現在回頭想想,沒有這種天氣,或許還不一定能看到如此美景。
黃山上帶團的導遊還是很多的,這時的導遊們一邊招呼團員不要錯過美景,一邊感嘆這樣的美景自己也並不多見。
我們在玉屏樓有停留一會,因為那裡有幾顆名松。而正當我們準備出發繼續前行時,雲海的景觀卻已經消失了,僅剩一團霧氣,前後時間估計不到一個小時。所以得以看到此美景,除了感嘆幸運外沒什麼好表達的了。登黃山其實更多人會選擇後山上前山下,而我們正好相反,假如我們隨大流,亦或者晚些上山,此景或都將錯過。
而隨著行程以及時間的推進,有如天氣預報預測,到下午時分天空逐漸雲開霧散。此時我們在西海大峽谷,看到的又是另一番景象。
不知這算不算雲海,但感覺有如仙境。
美景如畫
行程的這兩天,黃山上的天氣變化還是比較多的,時而起霧,時而云開放晴,一路走下來,不是所有景觀都看得很清楚,但只要能見度好,見到的都是美景。
其中西海大峽谷的一段,更是不容錯過。除非身體不允許,否則強烈建議徒步遊覽。
旅遊回家後我一般都會整理一下照片,刪除一些拍得不好的、不夠美的、重複的,而西海大峽谷這段,我幾乎全部保留,所有照片都很漂亮。
以下幾張我覺得是最美的,每一張都像一副水墨畫。
從谷底上山的小火車也很有特色,本只是個交通工具,捧的人多了,便成了網紅。當然,坐小火車時看到的景觀也很好。已經不知如何形容了,詞不夠用。
在西海大峽谷的這段,天公很作美,景觀很好,拍攝效果也很棒。但如前面所述,山上也時常有霧,主要是早晨的一段時間,這個時候能見度低,不好看景,需要些耐心,等風起將霧吹開後,又是另一番景象。
等待過後,見到如此的從朦朧不清到豁然開朗,心情自然也會美好起來。
日出、日落
今年6月有次跟幾個同學出遊,交流中我才知道其實遊玩很多景點是需要運氣的,景是美的,但你去的時候不一定看得到,即便事先做了詳細的計劃和準備。 黃山就是這樣的,不可預測的情況較多,所以運氣還挺重要。而像剛看到的雲海,以及日出、日落,都會有出現的概率預測,可以通過入住的酒店或景區內的一些電子屏幕了解到。
所以從大峽谷回到入住酒店後,我趕緊去了解一下情況:當天日落的時間我忘了,概率好像不到50%;次日日出的時間是6點14分,概率65%。據說65%的日出概率是近一年中很高的。當時我雖然更看重次日的日出,但不管怎樣,先上光明頂再說,儘管看起來日落的概率不很高,並且感覺雲層較厚。
上光明頂後,記得聽到有導遊僅跟他的團員說:大家在此拍拍照,看下晚霞就準備回酒店用餐。那時我大概也是這種心態,先欣賞下峰頂的美景;
以及晚霞再說。
然而,在光明頂上賞著賞著,等著等著,突然發現天好像要開了。遠方出現了道縫隙,等待的人群中歡呼聲響起。 不一會,太陽居然穿出來了,就這樣,驚喜的看到了從“日出”到日落的過程,而且整個過程時間不長,十幾二十分鐘,剛剛好,不會讓人不耐煩,也不會因為盯著太陽太久而產生眼睛不舒服。
而在日落期間,歡呼聲又起,回頭一看,竟出現了彩虹。
平常都說黃山有四絕: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後來又加了一絕“冬雪”。冬雪因為季節的緣故,肯定不用想了,而溫泉本次也因故沒去成,所以其他三絕加上日出日落就是這次旅程所期待的。這裡面奇松和怪石不一定都能看到全部的內容,但肯定能看到相當一部分;不過雲海及日出日落能不能看到,則真的看各人的緣分和造化了。我這次不但看到雲海和日落,而且還是很美的樣子(我的意思是可能每天都有日落,但日落的景觀不盡然一樣),真的是不虛此行。一個黃山當地的朋友事後也給我發信息,感嘆我的好運,她說她上黃山四次都沒看到如此美景。
有了日落的美景墊底,自然對次日的日出更加期待,何況還是高概率。第二天早早起來床,摸黑再上光明頂。
天黑黑的走山路感覺還是蠻有意思的,想起了小時候要去春遊或秋遊時的激動心情。可是,當天霧氣很大,在山頂一直待到天明,也沒等到日出。
這就是當時的天氣狀況,最終只能隨人群悻悻離去。 看來這次的旅程中,“意外”將成為主旋律,意外的賞到了概率不高的雲海和日落,也意外的錯過了高概率的日出。
管理學中有一些分析人性格特徵的理論,譬如有種學說就將人群分為:支配型、外向型、耐心型、精確型、整合型五種類型。老實說,在眾多管理方面的理論中,我認為有關性格、心理方面的內容相對來說準確率較低,不過還是可以用來作為參考。而剛說的人群分類,我個人在很多情況下是表現為支配型和精確型特點的,因為我喜歡事先做計劃,並希望事情按確定的軌跡發展,而當不確定或變化很多時,有時心情難免會有些“不安”。所以這次遊覽黃山這種意外很多的景點時,過程中總是有些糾結,好在此次的結果是比較美好的,但即便這樣,也依然無緣原本很期待的日出以及據說很神奇的“佛光”。 而經過這次這些“起起伏伏”的意外,我突然感悟,人生中的不確定是很多的,也是一種常態,有時不必太墨守成規,擁抱變化並享受變化也是很好的經歷。
哈哈,扯遠了。無緣日出後,要趕緊回去退房以便繼續行程,在路上遇見了個趕早的挑夫。
往黃山上的酒店、商店運送物資,有相當的路程需要人力運送,很辛苦的,這也是我感覺山上東西雖貴卻也合理的原因。
奇松
遊黃山肯定要提到松樹,最有名的就是這棵常被用作招牌和封面的“迎客松”,位於玉屏樓附近,從前山上山後沒多久就能看到。
黃山據說評有十大名松,這“迎客松”就是排名第一的,而排名第二的是下面這棵“黑虎松”。
觀賞“黑虎松”時聽到一導遊說,男人與該松樹合影時不要站得太中間,因為會看起來像戴了頂帽子,一頂綠帽子。
插個說明,這個排名我也是聽導遊介紹的,具體的排名依據我已經記不住了,按照他的說法,排名第三的是“連理松”。
寫到這,為了嚴謹些,我還專門百度了一下。十大名松確實有,但沒找到最權威的說法,而看到的幾個帖子中,好像也有小小的出入。像下面這棵“龍爪松”,有些帖子就沒把它列入“十大”之列。
“龍爪松”是唯一一棵因根部得名的名松,顧名思義,根部看起來像龍爪,調皮點的說,其實看起來像禽類的腳。
還有一棵“送客松”,是上山後看到的第一棵“名松”。
之所以加引號,是因為原來的“送客松”已經遺憾的枯死了,這是後來景區管委會選出來的“接班人”。
十大名松我就看到這些,其他的沒有碰到,或許也有個別碰到了但因“不識貨”而錯過。
除了名松外,其實沿途中還有很多好看或有特點的松樹。
再插個說明,我對植物興趣一般,也不算很懂,上面這兩圖應該是松樹吧,如果搞烏龍別見笑。
怪石
黃山上有許多奇特的“怪石”,如前述,這次行程雖難以全部領略,但也能看到相當一部分。下面這個是“童子拜觀音”,在圖中偏右位置。
而接下來這張照片中有三個內容,照片靠右的是“仙人背包”,個人覺得這個是真的很像。
在“仙人背包”旁邊、處在照片中央的叫“仙人下棋”,中間的松樹是棋盤,兩側的石頭就是兩個仙人;“仙人下棋”的左側是“丞相觀棋”。前者需要些想像力,後者則因角度問題看不太出來。
當然,這次行程看到的怪石景並不都是在陽光下看到的,當霧氣沒散開時需要些耐心,等個幾分鐘風一吹或許景觀就會呈現出來。 “夢筆生花”的景觀就是這樣拍到的。
“夢筆生花”指的是看起來像毛筆,它還有個跟李白有關的典故。事實上,黃山上的相關故事還是很多的,古今都有。 關於這些,這裡不多贅述了,僅談談自己的感覺,像不像,有多像。
近距離看到景觀後,再往上一個位置較高、視野更開闊的地方,可以看到包括“夢筆生花”在內的3處怪石。
圖片中在中間位置的是“筆架峰”,左邊位置的是“駝背峰”,湊合著像吧。倒是筆架峰上五個小山峰中最靠右的那處,叫“姜太公釣魚”,看起來有那麼些意思。
除了遠眺的怪石,還有在途中經過時近距離接觸的怪石。下面這個是“鰲魚峰”。
而這個叫“龜蛇守雲梯”,右邊的龜一點點像,左邊的蛇我確實看不太出來。
當然也有因為霧氣看不到全貌的,像這個“龜兔賽跑”。
圖片右側上方像有隻兔子,其實我看著也像隻老鼠;在兔子下方據說還有一個很像烏龜的,合在一起就是龜兔賽跑。遺憾的是等了一會兒後霧氣依然很大,還是看不到。
欣賞怪石,一個是平常說的“三分像七分靠想像”,另一個就是角度、遠近問題。下面這張就是另一個例子,名字叫“指路石”。
從另外的角度看,則像以前的大哥大手機。
怪石這玩意兒,雖然黃山上的似乎更多些,但其實很多山都有。像這個“指路石”,三清山上也有個類似的怪石。
憶三清山及對比
前文提到的6月份的出行,正是遊玩三清山。山上的那處類似的怪石叫“仙指”。
三清山的這次旅程是幾個大學同學邀約出遊,同學間許久未見,倍感親切,一路上扯扯淡、鬥鬥嘴,別有趣味,彷彿又回到學生時代。 可是那次大家事先把主要精力放在約定出遊的時間,卻忽視了天氣因素。我們在江西上饒碰頭後,才發現那段時間三清山一直在下雨。而到山腳下後,天氣依然不好,可就像範同學所說:來都來了,就算天上“下刀子”也得上去啊。
上山後果然能見度很差,景點很難看清楚,基本僅是爬山了。那根最有名的“巨蟒”只能看到這副模樣。
“巨蟒”是很高的,但不管是在照片所處位置往上看,還是往上登山從高處俯瞰,都完全看不到東西,霧氣太大了。
三清山號稱小黃山,確實與黃山有很多相似,她同樣有很多怪石;下面這兩張照片是少有的能看清楚的,分別是企鵝和雙乳。
甚至同樣有個又高又陡、階梯很多的“一線天”。
客觀說,儘管天氣很不好,但還是覺得三清山是很值得一遊的。而“小黃山”的稱號,也更加堅定了要親眼目睹黃山的決心。相隔僅4個月先後登此二山,不免會比較一番,“三清山號稱小黃山”這句話則基本反映了實際情況。其他的,相較而言,黃山的配套更齊全、高端,而三清山的路標做得更好,遊客完全可以自助遊。
另外,這次在黃山好像沒見到什麼動物,據說因為季節的原因,動物在其他的海拔高度覓食;而在三清山則還能聽鳥唱歌,逗逗松鼠。
其他
黃山市以前就是徽州地區,這裡的徽派建築最具代表。我對建築不太了解,但感覺徽派建築挺有特點,很好認。
其實6月份的三清山之旅我們還去了婺源,婺源以前也屬於徽州地區,所以那裡也是徽派建築,下面這圖就是在婺源篁嶺景區拍的。
篁嶺是個很有特色的山居村落,遺憾的是除了下雨外,最佳旅遊季節不在6月,而是在2-3月份看油菜花,或者在9-10月份看秋曬。但當時好歹看到些菊花。
嚴格說,婺源與黃山地區更同根同源一些,那裡的菊花和黃山這邊的一樣都是貢菊,和杭白菊一樣同屬我國四大名菊之一。而在從黃山景區回市區的途中,也可以看到路邊的很多菊花種植地,黃菊白菊都有。
可以看到,天氣好時拍出來的畫面感覺更好。另外,去黃山前我剛換了P40手機,相比原來的P10,拍攝效果有很大提升,尤其像這樣在汽車行駛過程中。
結語
短暫的行程結束後我們準備回程。其實黃山周邊還有些值得去看看的地方,比如宏村、西遞等,以後有機會再看吧,反正黃山是個不同季節有不同美景的地方,值得找機會再來游覽。
這次的行程總的來說就是,行前很多糾結,行中很多意外,最終感嘆很是幸運,因此是帶著很好的心情回家的。 在機上,飛機即將降落時看到的“雲海”,是這麼的令人感到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