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這次旅行:“徽州天路”位於黃山市東南部,跨屯溪區、歙縣、休寧縣下屬8個鄉鎮,由璜尖天路、白際天路和獅石公路3個部分組成,是被譽為“中國東部自駕游天堂”的皖浙1號旅遊風景道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自駕游線路主要包括1條大環線和3條支線,大環線里程約108公里,車程4小時,其中海拔800以上路段超過50公里,1000米以上路段約20公里,堪稱“天空上的一條彩帶”。
行程路線:屯溪——源芳鄉——徽州天路西門——徽州大峽谷——白際鄉——獅石村——紹濂——王村——返回屯溪;
屯溪老街,黃山腳下流動的“清明上河圖”
安徽屯溪,黃山市的市轄區,歷史上因水運暢通而成為皖南山區物資集散地和經濟中心,明朝嘉靖時,已是中國著名茶市之一。抗戰期間,大批商賈和難民湧入屯溪,這裡一度經濟畸形繁榮,被稱為“小上海”,屯溪老街更是商舖林立,人聲鼎沸。彼時到此時,雖然城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街還是那條老街。
屯溪老街成為集市的歷史,要追溯到元朝末年。元末明初,屯溪人程維宗在這裡建起47家商舖,招攬客商,儲存商品,成為老街最早的原型。清朝初期,隨著屯溪茶商崛起,“屯溪綠茶”外銷興盛,茶號林立。到清朝末年,錢莊、典當、銀樓、藥材、綢布、京廣百貨、瓷器等行業雲集,興盛一時。
老街全長1.5公里,寬7、8米,路面舖有大塊的青石板,不同年代的300餘幢徽派建築記錄著時間也記錄著曾經的喧鬧。街道兩側林立的商舖以經營文房四寶、徽菜館、土特產為主,“老字號”有60多家,如同德仁、茂槐、老福春徽寶齋等老店,是目前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具有宋、明、清時代建築風格的步行街。
屯溪老街被中外遊客譽為“清明上河圖”,踏進老街,總有一種古舊的味道。馬頭牆青瓦白牆的古民居,磚木結構的店鋪,街上隱隱飄著本地小吃鮮香的味道,一切都是世俗生動的。
老街上食館眾多,作為享譽中國的八大菜系之一,徽菜揚名立萬與徽商的奔波有關,與徽地往昔的貧困生活有關,也與食物運輸的不便有關。就是在這些不利條件下,徽菜異軍突起,解決了各種口味問題。一道道徽菜凝聚著深沉古樸的鄉情,張揚著徽人的個性,在老街生根發芽,再走向四面八方。
店鋪緊緊相接,全部為磚木結構,曾經艷麗的紅色在風吹日曬下已剝落斑駁,然而各種各樣的雕花又顯出精美的味道。
俗話說,“屯溪美,屯溪美,一半街巷一半水”。古色古香的茶館、餐館、書屋都在眼前,燈籠垂懸,牌匾高掛,旗幟招搖,讓人眼花繚亂。
胡適曾這樣談起過自己的家鄉:“徽州是個閉塞的地方,四面皆山,地瘠民貧,山地多種茶。每逢收茶季節,茶商經由水路從金華到杭州再到上海求售,所以上海的徽州人特多,號稱徽幫,其勢力一度不在寧幫之下。”當然,除了百轉千迴的傳奇故事外,諸如臭鱖魚、毛豆腐、醬菜這樣的徽菜小吃,也同樣讓人念念不忘。
明清時期,徽菜伴隨著徽商的足跡逐漸進入市肆,尤其在長江流域具有廣泛的影響。鼎盛時期,可以說“哪裡有徽商,哪裡就有徽菜館。”新蘇老徽館創辦於1876年,創始人為在上海灘赫赫有名的徽館名廚路文彬,這家百年老店如今已成為黃山市的徽菜名店。
歷史上的徽商曾經創造過足以敵國的財富,也創造和支撐了古徽州燦爛的文化。老街上處處可覓徽商和徽州古老宗族的印跡。
老街的店舖有不少是跟徽文化有關的。古舊如賣徽墨、歙硯、文房四寶,新潮如賣明信片、伴手禮、文創用品。雖然年代久遠,徽商群體和他們的文化依然是老街上抹不掉的記憶。
幾百年間,斗轉星移,老街見證了徽商的發展。一條老街,幾多記憶。
“徽州天路一線旅游資源豐富,穿山越嶺間串起了徽州眾多經典景點,兼具野趣,也很有征服性。
源芳鄉地處休寧縣的東南方向,東鄰白際鄉、北依榆村鄉,西同東臨溪鎮接壤,南面同璜尖鄉交界。
Y117/S308路口,這裡是璜尖天路和白際天路的交叉點。
徽州大峽谷,遊客彷彿來到了小九寨溝
人們總說山水相依,有山的地方大多有水,山高則水長。徽州大峽谷位於山清水秀的安徽省,原名源芳大峽谷,地處休寧縣源芳鄉漁臨村,景區內靈山秀水,目力所及綠意盎然,空氣清新而濕潤,走在山間,人們的心跳都變得輕快起來。
沿著山路蜿蜒前行,陽光被山體阻擋分出清晰的明暗界限——陽光下的色彩輕鬆跳躍,背陰下的色彩濃重深沉,明明是身處一地,卻生出兩個世界的感覺。
在大峽谷內沿著水流步行是一種無與倫比的美妙享受。陽光打在水面上,波光粼粼,青山對向而立,讓人不由想起“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詩句。
一湖清波倒映著徽式建築的粉牆黛瓦,把湖裝扮成了人間仙境。
小路曲曲折折,不時峰迴路轉,換個角度就有了新的景色。
湖水純淨的色彩讓人心醉不已,在沿途木橋、索橋、棧道的牽引下,人們溯源而上,一路伴著水聲,也伴著不絕於耳的鳥鳴。遊人不多,有山水作陪卻絲毫不感寂寞。
遊走在這深澗的山谷中,彷彿遊走在畫中。飛瀑、深潭、棧道、山石……大自然似乎格外偏愛這裡,給了它最多最好的景緻。
粗壯遒勁的古樹彷彿已佇立了千年,蒼勁的形態和柔美的流水相映相稱,交織出詩意感。
一路走來,總有流水相伴。尤其是大大小小的瀑布,從山澗,從峭崖,從樹林身處飛出,像一條條玉帶飄落。
有水的地方,萬物生長格外欣欣然。青苔長滿山石,綠色的植被柔若海綿,把飛瀑跌落的氣勢連同喧囂的水聲吸收了許多,使眼前的景象既放肆又收斂,既陽剛又陰柔。
作為旅遊目的地,安徽總是得到很多人的偏愛,徽州大峽谷便是這裡好景色的集中。那些由遠及近的青山,總是層層疊疊的綠,那些高高聳立的林木,總是風姿怡然醉人,那些彎彎繞繞的溪水,總是涓涓流淌不停息。山與水構成最美的畫卷,讓人深深沉醉。
璜尖村,筍乾之鄉
“徽杭自古道難行,白際山頭有仙界”。“徽州天路”其中的一處挑戰點就在白際盤山公路,這裡是黃山市海拔最高的公路,公路最高點白際嶺頂約1060米。公路起於源芳,止於白際,全長33公里。
進山方向上坡下坡比為2:1。一路盤旋,不斷的拐彎,到達山頂,放眼望去,崇山峻嶺之巔 ,洶湧澎湃起伏的山脈互相重疊,山脈與天接處白雲纏繞,彷彿置身於天際之中,使人心曠神怡。
白際,地處皖浙邊界,村莊多散佈在海拔800米左右的白際山脈的群峰之中,境內青山綠水,瀑布成群,被譽為“江南最後的密境”。
璜尖村,深藏在璜尖嶺萬畝竹海中,境連兩省三縣——浙江省淳安縣、開化縣,安徽省休寧縣,有著“筍乾之鄉”的美譽。曾經熱極一時的美食節目《十二道鋒味》讓這個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小小村落走入到人們的視野之內。
璜尖村得名於璜尖嶺,這裡豐富的竹木資源是當地人的綠色銀行。村民靠山吃山,筍尖、筍衣、筍乾是璜尖的三寶。
璜尖村建村時代久遠,在戰爭頻仍的年代,山高林密,交通閉塞,加上獨特的關隘地形,使璜尖村成了免災避禍的“世外桃源”。時間在這裡靜止,改朝換代、世事變遷,似乎都與璜尖人無關。於是,曾經的“世外桃源”變得落後頹敗,直到平整的公路通到村口。
如今,村子仍坐落在山高路險的璜尖嶺中,對外來的人來說,依然山高水遠。開車要走過崇山峻嶺,繞過山路十八彎,兜兜轉轉,才能到達璜尖村。但與之前的交通閉塞的情況相比,新修的道路齊整,路程平穩安全,交通已不再是擋在璜尖人與世界之間的巨石。
村中的房子大都依山成排而建,10年前,這裡家家戶戶住的都是腐朽易壞的木板屋、土坯房,生存環境十分惡劣,年輕人能走的都走了,留下的老人將就度日。
如今再走入村中,一幢幢牆壁潔白的二層小樓房映入眼簾,鋼筋水泥的混合結構讓房屋堅固無比,既舒適又充滿安全感。
漫山遍野是蒼翠欲滴的竹子,一條小溪從家門前穿行而過。村中的生態環境和自然美景讓人艷羨。璜尖地區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土壤特性非常適合毛竹生長。 《十二道鋒味》中的筍乾,便採用產自璜尖800米以上高山上的毛竹鮮筍,經過蒸煮、烘乾等工序加工而成。
璜尖嶺私藏著世間的山水祕境,山水祕境中孕育著眾多人間美味。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人們,依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依著自己的勤勞能幹,在時光中散發出迷人的徽風皖韻。
扎溪村,淳安縣的特色鄉村
木瓜水庫。
扎溪村位於淳安縣西部位於中洲鎮,全村主要以烤煙、經果林、茶葉、生豬養殖為支柱產業。
據史料記載,“九相公”的真名叫汪獻,是“古徽州第一偉人”汪華的第九個兒子,而汪華則是隋末農民起義的一方領袖,後來歸順了唐太宗李世民,受封為“越國公”。汪獻一表人才,隨父親為唐朝立下過赫赫戰功,在18歲時已經名滿朝野,他受邀與唐太宗對弈,竟連贏三局,令唐太宗震驚不已。汪華聽聞此事,雖然疼愛汪獻,卻怕家族因為汪獻的鋒芒畢露而惹上禍端,忍痛割愛,殺了汪獻。愛才的唐太宗對此痛心疾首,遂遍尋天下沉香木,命工匠打造了汪獻的雕像,置於宮中供奉,“九相公”便由此而來。
“九相公祠”原為札溪村村祠“承恩堂”,在各地熱心人士的幫助下,集資修繕為“九相公祠”,並得到邵華澤親題“九相公祠”匾名,使之更具當地人文內涵,中洲這一民俗文化熱點,與當地良好的自然生態景觀一起,成為中洲發展鄉村旅遊的重要內容。
紅色中州,南莊村
提到浙江淳安,千島湖的風頭最盛,南來北往的人記住了她的好山好水,記住了她的美食美色。很多人卻不知道,這座年輕湖泊的背景圖和連接線,是淳安一千八百餘年的歷史底蘊,是新中國成立的艱辛歲月和不朽偉績。
淳安縣中洲鎮地處浙皖兩省三地四縣交匯之地,是杭州最偏遠的鎮之一,距離千島湖鎮78公里,集老區、邊區、山區為一體。這裡自然環境瑰麗秀美,紅色資源豐富,現存主要革命遺址20處,是全國有名的紅色旅遊地。
位於中洲鎮的南莊村,無疑是紅色中洲旅遊線路上的一顆“閃閃紅星”。走入村莊,眼前的景色就如對聯中所說——柳暗花明又一村,涓涓溪水東流去。此時北方已是略顯枯敗的初冬景象,南莊村仍然綠意滿枝頭。
順著齊整的小路過橋走巷,展現在眼前的是一派青山綠水曠谷間的“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阡陌交通”景象,長長的木橋連接著村里村外,連接著人間,天上。
古村總有古樹相伴,那些枝幹粗大,蒼勁有力的古樹如同一位位老者,默默陪伴著村子的興衰成長,也看著村子的舊貌變新顏。
如同樹木的歲枯歲榮,南莊村也有著高低起伏的歷史。雖然地處淳安的好風光好生態中,昔日這裡卻一片落敗——柴草亂垛、垃圾亂堆、污水橫流、蚊蠅肆虐,被外村人稱作“爛莊村”。
2015年,中洲的紅色旅遊開始升溫,南莊村也開始蛻變,經過幾年努力,如今已成為淳安縣“美麗鄉村”和“富麗鄉村”雙示範村,也成為中洲紅色旅遊線上的一個“景點”,建設了“南莊村攝影基地”。
攝影基地帶來一撥撥外來的人,村莊用淳樸熱情歡迎著人們,人們用驚艷讚歎丈量著村莊,見過以前南莊村的頹敗,該讚歎的或許並不是時間的力量,而是人改變環境的決心。
綠色的山,綠色的水,五年前甚至更早,村民對如今南莊村整潔美麗的模樣根本難以想像。而現在,他們就住在這可以入畫的村莊中。
古橋斑駁,撲面而來古樸韻味,清澈的溪水將靜謐的景色映入池中,讓人彷彿置身桃源世外。
武強溪從南莊村中貫穿而過,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萬畝山林相映成翠,守護著人們的綠色家園。
濃郁的紅色文化隨處可見,不管是農家小屋,還是跨在溪水之上的橋,抑或路邊的圍牆,都可以看到紅色元素,感受到紅色文化氣息。
南莊村離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紀念館咫尺之遙,紀念館位於廈山村,講述了北上抗日先遣隊征戰的歷史。1934年7月至1935年1月,這支年輕的軍隊經過六個多月的艱難轉戰,以“血染東南半壁紅”的英雄壯舉,策應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宣傳我黨的抗日主張,最終萬餘將士大部分犧牲。
小村莊勾勒出歲月靜好的模樣,在歲月深處,總有那些已被鐫刻在時光裡的人物讓人銘記,方志敏、尋淮洲、劉疇西、胡天桃……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
獅石村,中國最佳原始森林休閒體驗地
安徽的古村各有特色,位於歙縣的獅石鄉不僅是歙縣平均海拔最高、最為偏遠的鄉鎮,還是中國最佳原始森林休閒體驗地、黃山市溫泉村、皖浙贛邊區紅軍村。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這裡藏匿著世人不知的美景,也記錄著波瀾壯闊的紅色歲月。
深藏於山中,雖然守著好景色,卻讓獅石鄉與外界交流十分不便,外面的人進不來,山里的人出不去。從開始的無路可走,到村民一步步走出崎嶇不平山路,到如今木質棧道相連,獅石鄉人走過了一條艱難不妥協的改造之路。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獅石鄉有著豐富的溫泉資源,泉水中富含硫化氫,用這種泉水洗澡,有治療皮膚病的作用。憑著天然硫磺溫泉,有了平整的山路,獅石鄉成為遠近聞名的溫泉鄉。
石頭小路彎彎繞繞帶人們走向原始森林,路邊草木叢生,遠山薄霧籠罩,山村中的人家獨享著城市人難得的好空氣、好景緻。
走入林中,撲面而來的是無法言說的靜謐。筆直的樹幹參天而立,黃褐色的落葉在樹腳擁簇,待到來年化作春泥,隨著季節的更替完成一番輪迴。
一樹秋葉在陽光下閃耀金黃,像一個裹著華服曬太陽的美人。
山谷空寂寂,僅余長風獨自吟。陽光在樹木上、群山間悄無聲息地圖畫,可以清晰地聽到腳踏著落葉的沙沙聲。天地之間,一下子就都靜默了。
一座座土黃色的民居依山而建,褐色的屋頂迎著陽光,這房舍線條簡單得好像小時候畫過的簡筆劃,方方正正,透著最樸素最原始的味道。
走入村中,生態的綠中便點綴上了革命的紅。早在1927年,方志敏領導的工農武裝1000多人就到獅石開展農民運動,雖然時間不長,但獅石這塊紅色土地從此播下了革命的種子。根據歙縣黨史資料記載,到1936年底,獅石地區參加紅軍達到100餘人,因此獅石也被譽為“百紅村”。
紅色獅石村史館和清貧文化禮堂坐落在半山腰,再現了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保家衛國的光輝歷程。立於其中,那段烽火連天的崢嶸歲月在眼前一一浮現。
湛藍晴天、藹藹薄霧、崇山峻嶺、山中人家,所有元素和諧搭配在一起,頗有入畫之感。久居於大山深處的人,有自己美麗的田園和歲月,不管外界如何喧囂紛擾,他們的日子平靜而美好。
獅石公路,位於黃山市歙縣境內,彎多路窄、山高路險,公路最高點海拔達1078米,該公路從起點到獅峰凹的16.5公里路程均在連綿的群山之巔。
一條黃白的線痕清晰地伸向煙雲深處,彷彿天與山之間的一根飄帶,彎彎曲曲,連綿悠長。車型在此,就有著騰雲駕霧般的感覺。
長陔鄉引地處歙縣南部偏僻山區,歙嶺西麓,與本縣的紹濂鄉、璜田鄉、小川鄉小洲村、森村鄉皋涇村相鄰,南與石門國營林場及浙江省淳南縣相鄰。
長陔嶺蜿蜒起伏,氣勢雄偉。
溪口鎮依山傍水,早在漢代就有“海上蓬萊”之稱,新安江也從這裡流過。
很多遊客也會在這裡乘船來欣賞新安江的沿途美景。
白際鄉,安徽休寧的“江南墨脫”
雖然徽州的粉牆黛瓦一直是人們心中的“白月光”,是徽商衣錦還鄉後構築的奢華精緻的家,徽州人的故事卻是從“被迫離家”開始的。如今被人們讚譽的徽州山水,放在百多年前,是徽州人最大的困苦。被困在山中的人們得不到土地的饋贈,只能離家打拼討生活。
萬山之中的徽州,守著崇山峻嶺,交通不便,徽州人三五成群,用雙腳在山中、在峽谷,踏出一條條通往富庶之地浙江的路途。徽開古道便是從安徽徽州至浙江開化的一個大通道,東起浙江省淳安縣中洲鎮泰夏村,北至休寧縣榆村鄉嶺腳村,全程25公里皆為山路,最高點白際嶺海拔達1208米。
古道順山勢蜿蜒而上,在山崖峭壁間盤旋。百年前,背負山貨在山道上艱難攀爬的徽州人便如走在鋼絲上,腳下是萬丈深淵,稍不留意便命歸大山。
是過了很多很多年以後,散落在山中的村子才有了公路,才有了和外界交流的脈絡。最後一個通公路的地方,就是白際。白際鄉地處皖浙邊界,隸屬於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總面積4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800米以上。與世隔絕,說的就是這樣的地方。
“白際”這個名字,聽起來很美好,身還未到,腦海中已為她構建了白雲飄飄、山清水秀的模樣。傳說中的白際,是白雲與天空交際的地方,又被網友稱作“江南墨脫”。
有了公路才有了生氣,小小的村落漸漸被人們所知,然而她依然是顧自生長的樣子,沒有旅遊景點的堆砌,沒有人工開發的痕跡。你走進來,就是走進了白際人的日常生活,走進了一段山上人家的普通歲月。
成群的古樹是白際村最忠實的陪伴,這些古樹年代久遠,大多已有500年以上的樹齡,更有甚者達到了千年之多。粗壯的枝幹珍藏了歲月風雨,也醞釀出屬於白際的古樸韻味。
屬於中國的美有許多,徽州的山水和建築必是其一。村子被群山環抱,林木圍繞,讓人很容易就想起秦觀的詩詞——樹繞村莊。
水滿陂塘。倚東風,豪興徜徉。小園幾許,收盡春光。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遠遠圍牆。隱隱茅堂。颺青旗,流水橋旁。偶然乘興、步過東岡。正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
在古徽州人們的心中,樹和寺廟一樣都是神聖的,一般村民喜歡在水口山處栽種楓樹。
白際的出名緣於閉塞落後,也恰恰是這份落後才保存了它的原始風貌。“山中歲月長”,習慣了現代科技的人們走入村中,猛然撞見還保持著舊時模樣的公社,瞬間便恍惚起來。
公社里還留著獨屬於那個年代的標語,無論桌椅甚至暖瓶水壺搪瓷盆,都是年代久遠的老物件。在公社里走一圈,從前門穿過再從後門出來,這歲月太快。
嚴池村,安徽休寧高山中的古村落
陶淵明《桃花源記》中,住在隱士之地的人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說起來,位於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白際鄉的嚴池村便是這樣的存在。
嚴池村是休寧縣海拔最高的古村落之一,地處海拔780餘米的嚴池山頂,自從建村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嚴池”音同“延遲”,據說村子原名也確為“延遲村”。因村中交通閉塞,常年與世隔絕,經年累月,時間在這裡也失去了意義,村民們以佛繫心態認為,早早晚晚都是過,延遲一日也無妨,村名便由此傳開。此種心態,倒是大有“山中方一日,世上逾千年”的意味。
小巧的村落被群山攬在懷中,村子不大,泥土路相連,黛瓦白牆與黃色的土坯泥房參半,全部依山勢錯落而建,層層复疊疊,完全是一幅山村人家的模樣。
村中房舍以白色和黃色為主,原始的黃色土胚屋更多見,屋外環繞著綠樹,也栽種著鮮花。只是普通的小小花朵,卻也能窺見生活在大山之中的人們對生活的熱愛。
白牆灰瓦的房舍多為後建,無論建築格式還是堅固程度,或者舒適度上,都比土胚屋進步許多。得益於公路的修建和山中古村落的成名,嚴池村村民的生活也一日好過一日。
來到村里的人,大多不會錯過三件事。除了原汁原味的土胚房,其二便是村中古樹,這些稀有古樹樹齡許多已超千年,早在成村之前,它們就已紮根佇立。其中那棵有著1300多年曆史的紅豆杉更是超過了《中國植物誌》記載的最大紅豆杉,堪稱休寧古樹之王。
村後山中的高山梯田也帶著些許神秘氣息,這些不知何年何月何人成就的梯田由石塊圍成,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到了春暖花開時,格外美麗。
穿行村中,走石階過小路,上上下下,起起伏伏,房捨一座連一座,參差錯落。村中人不多,安靜得如入無人之境。
池塘平整清澈,陽光靜靜灑在水中,沒有風,整個村都彷彿在熟睡。
嚴池村,雖然一點點在蛻變,整體感覺卻似乎仍保持著千百年前的模樣,歲月不擾,風雨不驚。也許是正好趕上枯水期,秋冬的景像沒有了春夏的繁盛,若再過幾個月,春風吹過,定是又吹皺一池春水。
無論四季,山村風景總是怡人,春夏秋冬各自有美。立於山中,遠眺山巒無盡,薄霧輕繞,小小的古村,就這樣"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地慢著,又"良田美池桑竹"地美著。
高山流水,環繞著白際鄉的山脈有大小瀑布無數,走在山中,不時有水流的聲音,一個轉角,可能就看見一道白練直掛天際。
“白際”曾名“白(jì)”,“漈”,浙西方言“瀑布”之意。白際山脈綿延百里,山峰錯落,河谷跌宕,潔白的瀑布像銀鍊般遍布山谷,“白漈”之名亦或因此產生。
古樹、流水、高高聳起的馬頭牆,隱沒在山中的人家就這樣簡簡單單地生活,一日又一日,和自然作著對話,一晃,已是百年。
油煎豆腐瀑布。
花山謎窟,新安江畔的神秘之所
花山謎窟原稱“古徽州石窟群”,位於安徽黃山市中心城區東郊新安江南岸。花山謎窟在連綿的群山之中,與大自然的傑作黃山比肩為伴,相映成輝。
花山謎窟不同於國內外其他著名石窟,它不是天然溶洞,而是古代人工開鑿的規模宏大形態奇特的地下宮殿群。
黎陽in巷,弄堂裡的記憶與時尚
在距離屯溪老街只有一橋之隔的地方有一處黎陽IN巷,它似乎已經成為了屯溪新時代的一處縮影。
黎陽in巷的入口其實有很多個,而最醒目的那就要屬黎陽牌坊了,從牌坊走入,右邊是是徽文化體驗街區,也就是黎陽老街。在老街中有八座保存完好的百年徽派民居,至今依然保持著古老的徽派建築特徵。
黎陽in巷位於黃山市屯溪區三江交匯處,這裡有著極具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黎陽in巷是一個非常時尚並充滿懸念的名字,讓人感覺到這是一個從聽到名字就可以開始浮想聯翩的地方。
在古鎮古村落日趨流行的今日,為何不直接稱呼黎陽老街,而卻稱之為黎陽in巷呢?原來,這裡是在老街的基礎上拓展,改造而成的,由現今濱江酒吧休閒街區、特色美食街區及徽文化體驗街區(黎陽老街)共同聯合打造的一個地方。
在黎陽in巷隨處可見古樸的徽派建築與現代時尚建築的完美融合。因此,此街區已不能與往日的老街相提並論了,黎陽in巷的成立也讓屯溪又增添了一處新的“時尚”地標。
在古代,黎陽是徽商,徽文化發源地,是徽州山水風光匯聚地。沿著黃山市母親河新安江,不僅縱貫出當時鼎盛繁華的”黃金通道“,更因著兩岸秀雅山水而贏得“唐詩之路”的美名。黎陽老街歷史悠久,素有”唐宋之黎陽,明清之屯溪“的美譽。可以說,這裡曾是徽州人文、經濟中心地帶,珍藏著輝煌與精粹。
入住黃山香茗酒店
每個喜歡旅行的人,都會用心挑選旅途中的酒店,住的美好,便是風景。
黃山香茗酒店位於世界文化旅遊名城屯溪,主體建築圍湖而建,擁簇亭台水榭。出則繁華、入則寧靜,與黎陽水街、屯溪老街近在咫尺。
優越的地理位置、優美的內外環境、舒適的五星客房,特色的徽州美食、以及無微不至的貼心服務,伴你游徽州,賞徽韻。
標籤: #摄影 #自驾 #人文 #自由行 #黄山市 #徽州大峡谷 #屯溪老街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 #岭脚村 #花山谜窟 #黎阳in巷 #黎阳老街 #黄山香茗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