鷺島的春天,萬物復甦,大街小巷又熱鬧起來,空氣中都是戀愛的味道。
作為一名遊客,來到廈門,你首先會想到哪些必去“打卡”的景點?鼓浪嶼,曾厝垵,廈門大學,還是中山路,植物園?亦或是陽光和沙灘,文藝和茶?
也許你是對的,可是對於一名痴迷深度遊的背包客來說,如果想要真正去找尋廈門這座城市的“根”和歷史的“跡”,那麼八市一定是那個值得去觸摸的地方,儘管它並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可以“觀光”的“景點”。
它是一個菜市場。
廈門八市,廈門第八菜市場的簡稱,位於思明區,是廈門海鮮市場的中心樞紐,號稱廈門人的海鮮倉。八市的海鮮大多來自附近的輪渡碼頭,每天一大早漁民打上來的海鮮,第一時間就會送到這裡來開賣。用一個高大上的詞彙來說,這是一種屬於工廠直接到消費者手中的F2C的商業模式,沒有中間環節。所以,相比較其它地方的海鮮市場,八市的海貨特點,一個是新鮮,一個是實惠。
據說,八市最早形成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至今已有一個世紀的歷史。能維持這樣一個“老字號”的活力而屹立百年不倒,也許更多是緣於它的新鮮和實惠的內在“核心競爭力”罷。
嚴格來說,八市的區域並沒有一個非常清晰的邊界,它最初應該是以開禾路為核心,向周邊小巷小街輻射開去,形成了一個當地居民買賣海鮮和日常菜果的鬆散的場所,有點類似於農村里趕集的集貿市場。後來經過規劃整改,八市大部分的商家店鋪搬進了開禾路上一處搭建著鐵皮頂棚的交易區,並起名營平農貿市場。
但是,“八市”的名號,早已深深植入了人們的腦海,八市,八市,朗朗上口,字正腔圓。對於土生土長的廈門人來說,“八市”所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個菜市場,它更是縈繞在老百姓心頭點點滴滴的成長回憶,一片記載著由漁村小島發展而成的超級大都市在時光裡行走的印記。
在開禾路的中間地段,準確說是開禾路46號,就是設於棚區裡的營平農貿市場,個人感覺跟一般的菜市場相比沒有什麼特別。這裡的海鮮品種繁多齊全,而且新鮮,再加上常規的蔬菜水果和乾貨,營平農貿市場已然成為服務周邊居民的最大最主要的日常三餐的食材採購地。
鐵棚下的市場熱鬧非凡,然而我並不打算在這裡停留太多時間,棚外的市井更讓人留戀。
精彩的故事,似乎都發生在圍欄以外的人間。
開禾路上人來人往,小巷弄裡熙熙攘攘。
開禾路長約兩三百米,一端連著廈禾路,一端靠近輪渡碼頭。不能說哪頭是入口,哪頭是出口,開禾路只是八市的一條主街而已。整個八市,就像是“鑲嵌”在居民區裙樓位置的一個巨大集市,四通八達,交通極為便利。
在八市,或者更準確地說,在鐵棚外的八市,大部分都是販賣海鮮的商舖,或者從事與海鮮相關的生意,比如海鮮加工,海鮮副產品。
所有在海鮮餐館裡能夠點上的菜品,在八市幾乎都可以看到。
白魚,帶魚,鯧魚,豆腐魚,鱸魚…
紅蝦,青蝦,明蝦,龍蝦…
青蟹,花蟹,梭子蟹…
貽貝讓人感覺賞心悅目,墨綠色的硬殼,包裹著柔軟的心,襯著陽光的照射,晶瑩剔透,倒像是一件件精美的工藝品。
張牙舞爪的帝王蟹,縱有帝王的名,也難逃被宰的命。
作為海鮮市場的“副業”,大量的海鮮加工店在八市隨處可見。買到心儀的海貨後,如果嫌回家整洗麻煩的話,可以就近找一家加工店處理,工錢也便宜。
店小二當場剖殺,清洗,去雜,分類,動作嫻熟,魚身在砧板上翻滾,蟹爪揮舞,刀起鱗落,腮泡還在鼓動,肉身已經入袋,整個過程一氣呵成,宛如一場手工藝品製作的現場秀。
除了海鮮鋪子,尚有眾多的美食店、水果店、特產店、乾貨店以及流動小販,“塞滿”了整個八市的角角落落。
八市作為一個菜市場,如果不是熟人的介紹,可能不會想到,在一些不起眼的小攤小舖,居然隱藏著許多人氣爆棚的“網紅”美食。在自媒體和旅遊博主、美食達人的影響下,這些美味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吃貨前來品嚐拍照髮圈裝bi。
阿傑五香。這個目測是八市最火爆的網紅小吃,店舖前經常有慕名而來的遊客在排隊,據說幾年前美食達人謝霆鋒也曾光顧這家小店。酥黃外皮,捲著馬蹄五花肉餡,配上五香荸薺料,現炸現賣。皮軟,汁香,餡脆,一口下去,滿滿的期許,排隊的焦躁一掃而光。
鐘麗君滿煎糕。也是現做現賣,橙黃外皮,裡面裹著花生糖,酥脆,香甜。
朱記手撕雞。據說是廈門第一家手撕雞,招牌上顯示始於1986年,獨家經營,別無分店。風味獨特,金黃雞皮,柔嫩細膩。
同善齊鹽水豆腐坊。據說開業二十多年,八市的手工美食老店。
春捲皮。八市裡有好幾處賣春捲皮的店鋪,啥鄭記啊,老吳啊。春捲也叫薄餅,用麵粉攤成薄而韌的捲皮。捲皮內包裹的餡料豐富多樣,青菜、蝦仁、海蠣等混合剁碎炒熟後配以貢糖、辣醬等食料,裹成條狀即可食用。
還有許許多多的小吃小食,在八市的犄裡旯旮,散發著誘人的郁香。
民間手工美食該如何傳承和發揚?專注地重複做一件事情到底需要多大的耐心和情懷?家族“祖傳”的文化遺產該如何被正確地定義和對待?
小小的店鋪,除了帶來生理感官的滿足,或許還可以帶給我們更多的思考和反省。
除了“網紅”美食,其它傳統品種一樣都是吃貨們的寵兒。
土筍凍。來到廈門,一定要嚐嚐這玩意兒。主要原料為一種蠕蟲,經熬煮,蟲體膠質溶化入水,冷卻,凝結成塊,配以醬醋蒜,即可食用。肉清,甘鮮,嚼起來還帶著一點點韌性,膠質從嘴角溢出,蟲體在口腔裡蠕動… (此處省略五百字)。
海蠣煎蛋。這個必須有。
還有特產店裡琳瑯滿目的小食:牛軋糖、桔子糖、枕頭餅、鹽梅糕、桔紅糕、各種果乾、海苔、白水貢糖… 全都是老廈門人的兒時回憶。
生命中,總有著不期而遇的感動。摩肩擦踵的巷道上,偶遇一位挑籮筐賣魚丸的“中山裝阿伯”。
阿伯一定是個有故事的人。
做工講究的深灰咔嘰布中山裝,與打底淺青襯衣完美搭配,一絲不苟的髮型,豹紋框架的老花鏡。看得出來,阿伯年輕的時候一定是個有品位的文化人。然而,臉上的皺紋,黑斑,略帶憔悴的眼神,又似乎透露出阿伯現在生活的不易。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人生變故,使得阿伯要挑起扁擔,來販賣魚丸,換回生活的希望?
我相信,阿伯絕對不是為了情懷而來的。
堅挺乾淨的領口,整齊的褲縫線,手中精緻的木桿小秤,阿伯一定也是個內心篤定的人。舊時的讀書人,變成瞭如今的流動小販,阿伯或許更懂得童嫂無欺的道理,食材一定要用新鮮的,秤桿一定要向上“旺”一點。阿伯用他的“認真”,堅守著人性最後的倔強。
士農工商,三教九流,都是命,你我又何曾可以逃脫世故變幻的宿命?
好了,不矯情了。
八市並不是一個像曾厝垵那樣格局的美食集散地,這裡沒有烤牛肉羊肉,沒有酷炫裝潢的門面,沒有煙霧繚繞的特效,沒有俊男美女的拉客吆喝,然而八市的美食對於食客的吸引程度,並不遜於其它任何地方的美食一條街。
八市的煙火,除了味蕾的滿足,還有歲月的斑痕。
最大的印像是騎樓。廈門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這種老式風格的建築,閩南騎樓已然成為閩南地區傳統文化的一個符號。騎樓的出現大概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騎樓將東西方不同的建築文化融為一體,其特點是“商住合一”,上樓下廊,連廊連柱,樓上住人,樓下做商舖。這種形式的建築可以遮風擋雨蔽日,在底層的沿街面後退,留出公共人行通道空間。如今廈門的不少騎樓已經成為受保護的歷史風貌建築。
八市周邊的一些街道,包括中山路步行街,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廈門最繁華的商業街大同路,號稱廈門“第一路”的開元路,都是典型的騎樓建築。
八市周邊的幾處建築,時時提醒著人們,這裡曾經發生的故事。
吉治百貨。
黃勝記金香肉鬆店。
成記公司大樓。
基督教竹樹堂。
錯綜交纏的電線,窗外晾衣桿上的“萬國旗”,剝落的外牆貼層,舊時沿用至今的巷弄名字,通通都是時光的記錄機器。
從廈禾路或輪渡口走進八市,不過幾步之遙,卻已然跨過了一個多世紀的時空。走在開禾路上,穿梭在“打鐵街”的弄子裡,抬頭望向天空,在破爛騎樓的輪廓的後面,往往都襯映著現代化的高樓。新舊世界的文化和符號在同一空間裡的碰撞,隨時隨地都在發生,在八市,在整個鷺島。
商業化飛速發展的進程中,一座城市到底應該保留怎樣的符號?一座城市的歷史應該如何避免被推土機一點一點地摧毀?文化的延續,正是生命的張力的積累。
包容,開放,一定是一座城市的發展的價值精髓。
走出八市,已是中午時分,廈禾路上車流不息,微風吹到了臉上,帶著海鮮的腥味。
參考攻略。
詳細地址:廈門市思明區開禾路
開放時間:全天
消費:無需門票。其它方面的消費要看個人情況了,尤其是美食。
交通:
1. 廈門火車站“梧村車站”公交站坐車(往第一碼頭方向),952/116/127/940/40路都行,在“開禾路口”站下,步行三百米即到。
2. 廈門火車站直接打車,費用20元左右。
3. 廈門機場打車直達,約半個小時路程,費用50元左右。
小貼士:
1. 在八市買海鮮一定要還價。
2. 可以選擇一天中兩個不同的時間段過去八市(早、晚),相信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和收穫。
(傾情感謝攝影師:廈門老友Johnson張先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