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亞運會開幕式解說詞裡有這麼一句:“嶺南文化是內陸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結合,接下來我們將面對海洋。”“陸地上的人們最初面對海洋都會有一些擔心,但是終究要走向海洋。”這就是嶺南文化最好的註腳。
“嶺南處處有段古”,真正認識嶺南,可以從“海上 絲綢之路 ”的起點,“洋”對嶺南文化的影響入手。才能更加深切地感受嶺南人文的歷史傳承,從而增強身為嶺南人的自豪感,培養身為嶺南人的責任心。
尋找嶺南人最熟悉的舊時光
“換一種方式,
重新認識嶺南,發現廣東,去感受這個城市的昔日的舊時光”。
因為疫情的關係,前段時間響應號召,每天留在家中,深居簡出.
尋找嶺南人最熟悉的舊時光,說說我們這次體驗的石奧客棧,雖說是“客棧”,但內部裝修精緻程度比很多五星酒店都還好。從走進客棧大堂那一刻起,你就會感覺,這就是一個原汁原味的嶺南縮影。
傳承嶺南文化,感受幸福廣東,首要的是必須解決文化認同的問題,然後才可能是文化傳承的問題。
只有了解了嶺南文化,才會認同嶺南文化,才可能熱愛嶺南文化,傳承嶺南文化。
身為嶺南人對身邊的輝煌理應知曉。諸如今天常為人們樂道的西關大屋、騎樓、粵劇、石灣陶瓷……一顆顆彰顯嶺南文化的閃亮珍珠,鑲嵌在中華文明的長卷上。
遠處的南沙天后宮
南沙天后宮,東南亞規模最大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自古海邊的居民多以打漁為生,海上氣候瞬息萬變,“出入平安”就是漁民最大的期許。由此演變出了很多民間信仰,媽祖文化便是其中之一。媽祖是中國東南沿海的海神信仰,又稱天妃、天后、天上聖母、娘媽等等 ,是歷、現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祗。
全國各地祭祀媽祖的廟宇千千萬,最近來到廣州南沙,看到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媽祖廟,稱為“南沙天后宮”。它緊臨珠江出海口伶仃洋,坐落於大角山東南麓,集北京故宮的風格和南京中山陵的氣勢於一體,其規模是現今世界同類建築之最,被譽為“天下天后第一宮”,也是東南亞最大的媽祖廟。
沿大門入內,中軸線上最顯眼的標誌就是高14.5米的天后像,面向萬頃碧濤,是由365塊精雕細琢的花崗石組成,象徵天后娘娘一年365日都保佑著國家和人民。
在廣場右側,有兩塊石碑分別鐫刻“南沙天后宮概略”和“天后聖蹟”,讓遊客對南沙天后宮有個大致的了解,對天后娘娘短暫一生的事蹟更加清晰明了。比起別的神祗,天后娘娘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她十五歲便能為人治病,常渡海至湄洲救助海上遇險船舶,因救助海難於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 九月初九逝世。在天后聖像後面即為宮殿群,殿堂分為獻殿、正殿、寢殿三間,分別供奉著各具特色、超塵脫俗的天后聖像。金黃色的琉璃屋頂,紅色的磚牆,清代宮殿式的建築風格,莊嚴肅穆,極具宮廷的氣派。
而南嶺塔位於天后宮最高處,共8層、高 45 米,登到最高處可俯瞰整個東部開發區、天后宮全景、珠江出海口、伶仃洋等美景。
站在廟前便可看到碧波萬頃,邊上便是虎門大橋,當年鴉片戰爭抵禦外敵的大角山砲台也在這裡,可以一併遊覽。
南沙天后宮始建於明朝,前身是天妃廟,清朝乾隆年間復修後定名為元君古廟,膜拜天后娘娘。 1994年,霍英東先生倡議並捐資重建,並於1996年5月10日(農曆三月廿三天后誕辰日)舉行了隆重的落成慶典,分為天后宮廣場和宮殿建築群兩個部分。
俗語有云,“食在 廣州 “。一提起 廣州 的美食,你首先能想到什麼?我想一定是飲茶。對於老廣而言,飲 茶是美食,也是嶺南文化的一種。在廣府地區,從早茶、午茶,繼而發展到下午茶和夜茶。
廣東人素來飲茶,老廣們把“飲茶”掛嘴邊,“膠己人”逢人就問“喫茶未”。 “得閒飲茶”,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的 廣東 人,在噓寒問暖的字裡行間,蘊含著的是日常的人情與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