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8回:珊瑚石海蝕潿洲島,火山岩大蓬萊仙島。

访客 1.6K 0

【皇氏古建築大全】【黃劍博采風追影】

Jumbo Heritage List © Huang_Jumbo

第5018回:珊瑚石海蝕潿洲島,火山岩大蓬萊仙島

©原創圖片(本圖文中的圖片版權歸Jumbo Huang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黃劍博采風追影"(Huang_Jumbo 或Jumboheritagelist )。本圖誌全部圖片謝絕一切非完整性的截圖轉載!請自重,特別謝絕各種手工特意疊加商業網站水印的轉載!

本作品保留一切權利。作品中圖片不得直接或者間接用於以營利為目的一切商業行為,違者必究。本圖文中部分章節文字內容可能局部來自公開網絡或公有領域,僅供個人學習研究和欣賞而使用,沒有明確商業用途(©Image by Jumbo Huang, Part of Text citation resources was from public domain)

這兩年雖然疫情依然阻礙著我們自由行走的腳步,但正因為如此,每一次出門,甚至只是在自己生活的城市踏進一片之前從未涉足的街區,都顯得彌足珍貴,提醒我們不要忘記探索的快樂。

這一年《皇氏古建築大全》(JUMBO HERITAGE LIST)和《黃劍博採風追影》的團隊克服重重困難,堅持在路上奔波調研,年底扎堆推出的見聞錄便是他們旅途的見證。這個溫暖的冬日,讓我們一起重溫廣西的旅行故事。

我最早聽說潿洲島是很多年前了,當時侄女從護士學校畢業,她說要和一群同學去廣西玩,我以為她要去北海呢,結果她們卻直奔潿洲島。

我以前誤以為潿洲島是一個彈丸之地,從月球上俯瞰,它真是孤懸在北部灣海中,除了姑蘇島比它大一些,周圍海域就沒有比它更大的島嶼了,實際上潿洲島並不小,至少比梵蒂岡大幾十倍吧,聞名遐邇的澳門也只比它大30%左右(澳門由澳門半島和氹仔、路環二島組成,陸地面積32.9平方公里)。

北海潿洲島位於北部灣中部,北臨廣西北海市,東望雷州半島,東南與斜陽島毗鄰,南與海南島隔海相望,西面面向越南,歷來是海兵家必爭之地,所以現在小島上依然有駐軍部隊,我在島嶼上穿梭時,總能看到隱蔽在叢林中的裝甲車,雷達則隨處可見。

潿洲島地處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帶,四季如春,氣候溫暖​​濕潤,富含負氧離子的空氣清新宜人,故素有“大蓬萊”仙島之稱。

廣西潿洲島不但有瑰麗的火山岩地貌、海蝕景觀,還是“中​​國最美十大海島”、“最年輕火山島”等美譽,更有滿島古村落裡罕見的珊瑚石民居,別有美好風韻。

潿洲島遠離了大型陸地,也遠離了流行病毒,在這樣的一個時期,島嶼的優勢就非常明顯了。潿洲島有一條環島公路,駕車行駛一圈大概就50分鐘左右,電動車開到40碼左右也可以40分鐘左右繞島轉一圈。

年輕人上島就直接租電動車出行,租車的價格是一天50到60元不等,行駛前要檢查剎車和調檔等是否正常,島嶼有些路段很陡峭,有連續陡峭的高坡要爬行,技術不好的人,或者要搭載情侶拍檔的駕駛者,就最好在遇到陡坡時下車推行,比如從環島路到南灣地區就有一處急彎陡坡路段,破舊的電動車在此爬坡時容易燒壞電動車的線路。

老年同誌或身體狀況不好的人可以包車,請司機駕駛,多是那種打高爾夫球駕駛的敞篷車,一部車可以坐2到7人左右,據說一天的價格是150元,走五個左右的經典景點。

從北海國際客運碼頭到潿洲島只能坐輪船,且目前都被一家旅遊公司壟斷,甚至整個潿洲島(除軍基)都打包出租給了一家寡人旅遊公司運營,對此當地村民不待見這些旅遊公司。乘船上島要通過官方渠道購船票,市場價是150元每人,往返300元,淡季一天只有早晚兩班船,建議提前預訂,手機打開微信搜索潿洲島船票就能找到正規渠道購票。

潿洲島上機動車極少,沒有很多大型卡車,島民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電動摩托車和電動高爾夫球車,偶爾能看到一些燒化石燃料的轎車,島嶼上能源稀缺,

我記得它是依賴天然氣發電的,北海潿洲某大型供電公司已經成功引入新某奧燃氣公司發電機組,加上目前正在運行的中海油潿洲終端發電廠,潿洲電網實現十千伏雙電源點接入。

四年前,每逢暑假旅遊旺季以來,潿洲島遊客人數已大大超過往年同期人數,達到近年曆史最高峰,島上用電負荷不斷增長,村民叫苦不迭,僅靠中海油潿洲終端發電廠提供的最大12000千瓦供電負荷已經不能滿足島上用電需求。該公司緊急啟動新增電源接入工作,在對10千伏913油好線中石化碼頭支線進行改造的同時,積極與潿洲島旅遊區管委會、新某奧燃氣公司進行協商,與新某奧燃氣達成新增發電機組接入潿洲電網提供最大2500千瓦供電負荷的協議,助力潿洲電網平穩度過每年夏季用電高峰期。

近年我又聽說廣西定位將潿洲島建成廣西第一個海底電纜供電的樣板,並開展了海底電纜聯網工程方案前期研究及現場踏勘工作,力爭盡快完成大陸與潿洲島、潿洲島與斜陽島聯網工程的方案研究和項目前期工作並啟動建設,到2021年全面解決潿洲島電力供應問題。

之前我們提火山島時,總以為北部灣只有一個潿洲島,實際上我在島嶼上眺望時,就發現它旁邊還有一個小島,只是平常沒有什麼遊客前往,它就是神秘的斜陽島,別稱小蓬萊、蛇羊、蛇洋,廣西北海市海城區境內島嶼,位於北海市東南約54千米、潿洲島東南約13.8千米處。海島平面投影呈盾牌形,西北一東南走向,最長約2.01千米,最寬約1.35米,面積為1.827平方千米,岸線長5.981千米。

斜陽島由火山噴發堆積形成。晉朝以前,斜陽島與潿洲島同屬合浦郡。 1994年12月,變更為北海市海城區潿洲鎮斜陽村委會。有羊咩嶺、羊咩洞、逍遙台、天涯路、仙人秘洞等景點。周邊有東部灣、擔水灣、灶門灣、婆灣深水灣等港灣,並建有灶門港和婆灣港2個小型碼頭。

斜陽島遠離大陸,不可能從大陸引取水源,地表水主要來源是降水。斜陽島在明末清初已有人煙,最初是胥民漂流至此暫時棲止,繼而有採薪、採藥者到來搭寮而居;清乾隆年間,居留在島上的“寮民”已經為數不少。後因海禁被迫內遷,但仍有少數人居留島上。咸豐末年,島禁重開,有從遂溪等地遷來的客民定居。法國天主教亦在該島設立教堂,由此可見當時居民為數不少。

潿洲島的供水情況比斜陽島要好一些,島嶼中部還有一個水庫了,而且居民還可以開採地下水,但這個不能過度開發,潿洲島實際上還有地表徑流水源,但太陽的蒸發也快,還有一些流入大海,浪費掉了。

潿洲島地處海島遠離市區,長期以來,淡水資源相對缺乏,嚴重影響島上居民生活和旅遊高速發展。現在潿洲島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但供水問題仍是製約海島經濟發展的瓶頸。當地興建潿洲供水工程,可有效解決潿洲島快速發展而水源不足以及供排水設施建設滯後的“瓶頸”問題,不斷滿足全島廣大居民及遊客用水需求,保障用水安全,從根本上解決島上供水民生大問題,同時,對推進潿洲島旅遊區保護性開發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在潿洲島上有一個地方叫相思湖,實際上就是一個供水工程,風景優美,水草肥美,有很多牛出沒。

潿洲島年平均氣溫只有二十三攝氏度,終年無霜,溫暖的冬季吸引的不僅是成群的候鳥,還有很多懂得養生,來南方過冬的東北候鳥朋友們。溫暖的氣候給潿洲島帶來了豐富的候鳥資源,是名副其實的候鳥之島。

在這樣得天獨厚的候鳥之島,候鳥旅居該如何選擇住宿呢?在冬天的潿洲島,絕大多數候鳥朋友們會選擇潿洲島獨特的珊瑚石民居。同樣受候鳥朋友青睞的還有各種系列的精品民宿,有些民宿位於島上風光秀美的後背塘村,鄉村安靜祥和,不遠處便可觸碰細膩的沙灘,觀海品茶沐浴清風,洗去一身的風塵僕僕。

這是枕在海島養生文化上的院子,擁有“漁”、“樵”、“耕”、“讀”幾個獨立小院。一個陽光溫暖的午後,潿洲島古村落裡,遊客居住在一處獨立庭院內,樹影婆娑,慢下腳步,享受閒逸的靜謐時光。在這樣的天然氧吧,修身養性,適合放鬆身心。

潿洲島的民宿發展得極為完善,甚至遙遙領先於廣東的民宿水準,我們落腳的地方是花築旗下的民宿,吉林的老闆給我們免費連升三級住進了吊床房,有魚缸和無敵游泳池景(暫時看不到海,但民宿後面就是古村)。

我們酒店旁邊是維也納三好酒店,剛巧住了一群藝術學校的學生,他們到潿洲島寫生集訓,我每天都能遇到他們在外面寫生。

在潿洲島島心伊甸園相思湖畔,在潿洲島特色的古村落圩仔村內,我遇到過一些別具一格的珊瑚石民居,一些民宿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珊瑚石民居的原貌,少改造,精改造,獨立庭院、餐廳、泳池,配套設施齊全,讓候鳥朋友們入住體驗更加舒適。

潿洲先民們採用海邊的珊瑚石作為建築原料,一段段一節節疊砌起來,建成珊瑚石民居。它冬暖夏涼,透氣吸潮,像老漁夫,向我們講述著海的故事。

來潿洲島的遊客還是以東北人為主,另外還有一些四川重慶和雲貴地區的遊客,廣東和福建的遊客並不多,因為廣東人也不稀罕吧,那邊大把海島。

來到潿洲島上,那深藏在綠蔭碧樹叢中、用珊瑚石建造的古村落,吸引了不少游客的心。在這裡的村落,用珊瑚石建造的房屋隨處可見:有古樸凝重的歇山式屋頂民居;有獨具型製的坡頂樓房;就連村里的柴房牛欄,路邊的豬圈廁所,這些建築物的砌牆材料,也是珊瑚石。

這些由珊瑚石建造的房屋分佈在島上的各處地方,聚成大小村落,形成了建築特色鮮明的村落景觀,展示出豐富多彩的民俗特徵,蘊含著厚重的人文底蘊,成為潿洲島人民創業安居的歷史見證,更是寶貴的文化旅游資源。這些古老的漁村,斑駁的珊瑚石民居,還有種滿木菠蘿樹的特色農家小院,大片的香蕉樹林,一路走來我就能感受那份質樸的氣息,感受獨屬於潿洲島的特色。

在晶瑩的海水覆蓋著的海底,珊瑚是美得令人驚嘆的事物,它是海底的精靈,耀眼奪目,繁花似錦,五彩繽紛。而當它漸漸變成石頭後,就被勤勞聰明的潿洲島民用來做為建築材料,在潿洲島建成自己的家園。潿洲島的各個村落,處處可見珊瑚石建成的老石屋。

當年人們來到這個荒島,披荊斬棘開始了孤島的拓荒史,他們採來島上的火山石和珊瑚石劃切成厚度在22至25厘米之間,做成方方正正的珊瑚石磚,火山石呈沉重褐色,多用於打地基,珊瑚石白而輕以砌牆為主。

有些新村里的珊瑚房,最長的有70年,短的也有30年。曾經在海水中貪婪地過濾水流,篩選食物的珊瑚,在變成珊瑚礁時,就已經握緊了拳頭不再張合。現在看來這種以兩種不同顏色石材建造起來的石屋,倒是給人以古樸、大氣的感覺。青苔和雨水,改變了珊瑚屋的面貌。如今,珊瑚石已被列為保護資源不許再挖。若把石屋表層敲掉,屋舍仍可煥然一新,這些水下的精靈換一種方式繼續保護著這裡的漁民。

目前,島上的珊瑚石房屋成片保存最完整的村落是老張公村。老張公村位於潿洲島北港,這是一座客家村。據村里的老人陳述,村里的居民已經是第七代了,在老人們的記憶中,他們的祖輩在清代嘉慶年間就已經來到島上居住,是清王朝解除禁海令後遷移入島的。

潿洲島,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北部灣海域中部,北臨廣西北海市,東望雷州半島,東南與斜陽島毗鄰,南與海南島隔海相望,西面面向越南。潿洲島總面積約25平方千米,島的最高海拔79米。島內景區包括鱷魚山景區、滴水丹屏景區、石螺口景區、天主教堂景區和五彩灘景區等。

潿洲島是中國唯一一個海島客家人聚居地。

客家文化在潿洲島上不斷迸發新的火花,裝點了這個北部灣上的“寶石”。據1986年版《北海市地名志》:潿洲島漢時屬合浦郡,唐初屬雷州椹川巡檢司,宋、元兩代因沿未變,元朝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建潿洲巡檢司,在遂溪縣‘第八都博里村海島中’,即潿洲島,明初仍屬協州府,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巡司遷往雷州遂溪的蠶村,司海防和監守珠池之責,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從雷州移民於島上墾耕。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游擊署移駐廉州合浦縣永安所。

此後,潿洲處於雷、廉兩府的軍事行政雙重管轄之下。清康熙元年至嘉慶十一年(公元1692--1806年),潿洲居民三度被迫內遷,駐島行政機構裁撤,但仍有少數‘寮民’居留,軍事管制由雷州徐聞縣的海安營游擊和廉州合浦縣的龍門協分管,每年分上下二班輪流巡防。咸豐末年(公元1860年),有內地人400名因避戰亂,不顧艱險和官府之禁,來島定居。

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官府鑑於島上民居已成事實,便重開島禁,移雷廉二州船戶客民於島上。至此,荒置百數十年的海島,田廬重興。是時法國天主教勢力乘機染指該島設教堂於盛塘村,後又在城仔及斜陽島各建一座,廣納教徒,是為欽謙地區最早的天主教基地。盛塘教堂是哥特式建築,至今猶存。

潿洲島是火山噴發堆凝而成的島嶼,有海蝕、海積及溶岩等景觀,有“蓬萊島”之稱,是中國地質年齡最年輕的火山島,也是廣西最大的海島。

2020年12月16日,擬確定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潿洲島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建潿洲巡檢司,在遂溪縣“第八都博里村海島中”,即潿洲島。因為在清乾隆年間,為了加強對海盜的清剿,曾在潿洲島上實行了封島措施,“每有前往搭藔居住者”,“飭地方官、逐一遞回原籍。草藔概行燒毀。勿使窩留。”(《清實錄乾隆朝實錄》)由此推算,老張公村起碼已有200年的歷史,與史籍記載的基本相符。

潿洲被封禁百餘年,它是如何從荒島賊穴變成最美海島呢?

清代初年,為切斷台海灣鄭氏兄弟群與我陸的聯繫,清廷厲行海禁,瀕海居民一律內遷15到25公里,嚴禁商民船隻私自出海。順治十八年(1661)頒布“遷界令”,實行沿海移民。

康熙元年(1662)清廷勒令廣東沿海的欽州、合浦等二十四州縣的居民內延25公里,並令所有附近海島洲港(澳門除外)皆遷。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康熙十九年(1680),三藩之亂基本平定,海上鄭氏群雄敗局已定,“遷界令” 開始鬆懈,進入尾聲,大陸方才有移民偷渡至潿洲島,建立了坡塘、上橫路山、下橫路山和水湖口4個村落,與城仔距離都不超過1.5公里,並且後來都劃入了城仔村管轄。這是移民遷入的第一階段。

嘉慶十一年(1806),張保仔和鄭一嫂等反大清船民武裝以潿洲島為一踞點,清廷再飭島民內遷,並於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立碑封禁,並常派兵船來往搜查。在封禁的百餘年期間,潿洲基本處於荒置狀態,移民進程被迫中斷,但其中不乏偷渡入島的移民建村,如鄒屋、丘屋、斑鳩衝等。

咸豐四年(1854) ,廣東、福建等省部分地區發生土著與客家的宗族大械鬥,有小姓李、陳、阮、戴、黃、鐘、江、鄧等部分逃到潿洲,此後潿洲人口大增。

潿洲島所在北部灣海域自古盛產珍珠,島上常住人口大約1.8萬,世居者姓氏超過90多個,構成了迥然不同於農村宗族聚居的異姓聚居現象。島上最早的“島民”是來自福建的客家人,至今客家話仍是島上通用的方言之一。島嶼土地肥沃,淡水資源豐富,十分適宜香蕉、甘蔗、花生和熱帶水果等作物生長。

清康熙元年至嘉慶11年(1692年-1806年)潿洲居民三度內遷,駐島行政機構裁撤。清代曾在這裡設立“海禁”,頒令“永不開放”,但仍陸續有人在此紮根。同治六年(1867年)才重開島禁,移雷州、廉州二州船戶客民於島上。

咸豐末年(1860)有內地人 400 名因避戰亂,不顧艱險和官府之禁,來島定居。民國《欽縣志·民族志》記載:“客家一系,陸續遷來者,因難縷述,光緒初,有恩平、開平人,互相械鬥,政府出詔令其大量來欽,如黃、戴、古、張除各姓,稱為客籍。”而“在北部灣海中的潿洲島,現有常住居民1.8萬人,80%為客家人,是清末土客械鬥時遷移至島上的,現島內流行多種方言。”

1863-1865年,是兩廣以及福建客家移民大量遷徙入島的時期,先來者建村集中在今東南的百代寮、西北的後背塘和東北的盛塘南面一帶,後來者除一部分選擇在原有村落附近建村,其餘則如墨漬一般向島的東北、正北、西北、西南4個方位分散開來。大量客家人口的遷入穩定了潿洲島的客家文化體系,客家人成為島上的主體族群,客家文化也成為潿洲島的​​主導文化,客家方言擴散力度自然不斷加大,原先如墨漬式擴散的語言據點相聯成面,覆蓋了廣大地區,成為今天的客家方言分佈區域。

同治六年(1867),清政府為增加稅收,加上法籍神甫與清粵督張樹清合奏清廷重開潿洲禁,移雷州、廉州二州船戶客民於島上。同年,法國錯士神父帶領1000多名因宗族械鬥流離失所的廣東客家人上島定居,落腳於今盛塘和城仔村,隨後在盛塘、城仔和斜陽島各建教堂一座。自此,潿洲島稍具規模的聚落街莊得以逐漸形成,最終納入國家行政體系,天主教文化開始在島上傳播、擴散。

潿洲島移民逐漸合法化,島上的設官建制也正式被提上政治議程。在光緒20年(1894)前後,潿洲島正式劃歸廉州府合浦縣管轄,並移駐縣丞和永安司巡檢。

光緒28年五月,兩廣總督陶模另設“潿洲墩司巡檢”隸合浦縣, 同時“龍門師船 常派一艘駐泊,以資教訓”,標誌著潿洲島全面開禁,真正納入國家的行政管理體系。清末潿洲島開禁極大推動了周邊漁撈業的複興,每年九月至十二月,漁船到此捕魚者伴隨著客民的遷徙和潿洲開禁,非常熱鬧。

更意味深長的影響還在於鍾樓、修道院、學堂和育嬰堂等設施在內的天主教會建築群陸續在島上營建起來,其中就包括了我們至今仍可在客家人聚居的盛塘村看到的一座佔地愈百平方米、 高二十四米的哥特式教堂,以及城仔村規模較小的聖母堂。 由此發展出有別於以漁民為主體的三婆(媽祖)信仰的新的文化識意形態。

也許都是由外地遷移定居的緣故,潿洲島民風淳樸,各姓島民和睦相處。島上極少發生偷盜、搶劫、打架等治安案件,在一些農村中常見的因山林、水利、墳地而發生的宗族糾紛,愈加少有。

光緒十年(1884)俞功懋任官合浦縣時指出,島上“近來村基重闢,寓客四五千人都入教也”,但相比之下大陸上的合浦北海雖“居有洋人” ,尚且處在 “覬覦傳教”之中。從整個沿北部灣區域來看,清末潿洲島成為該地區最早的天主教基地,在以後很長一段時間裡,島上的天主教會還轄有欽州、防城、靈山、合浦和北 海等兩廣地區的天主教堂,客觀上“扮演了外來文化在進入大陸之前一個中轉站的角色”。正是如此,促成了潿洲島上本土信仰與外來宗教、漁民村莊與客家聚落混融共處的獨特的歷史遺存和社會文化結構。

【皇氏古建築大全】第31275:潿洲島珊瑚石建築群;初到島嶼時,我誤以為當地的農村建築是使用火山石修建的,但仔細觸摸外牆時,發現它們是就地取材使用的珊瑚石。我在海邊還能拾到一些堅硬的珊瑚石,珊瑚既非植物也非礦物,而是生活在海洋中的一種微生物(珊瑚蟲)的產物,它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和珍珠外層的成分相同。在沒有人為乾擾的自然情況下,珊瑚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形成。

珊瑚是一種生活在海洋裡體態玲瓏,色彩高雅的腔腸動物,名曰珊瑚蟲。珊瑚蟲它能分泌出紅、白等色的石灰質骨骼,並群集相互粘在一起呈樹枝狀,即人們所說的珊瑚石,這些石頭有些呈現的是綠色,但大部分都是白色,像人的腦部組織,通常人們以為珊瑚是一種海底植物,這是誤解。珊瑚硬度為3.5,較軟,但相當堅韌,可以輕鬆地用小刀或銼刀或在車床上旋轉加工。未加工的珊瑚原料是暗淡光澤的,拋光後幾乎是玻璃光澤的。

潿洲島的民居已有上百年曆史,那時候島上物資匱乏,建築都是使用珊瑚石來砌建的。島上始建於19世紀的天主教堂,就是珊瑚石建築的典型代表。清朝的時候當地的珊瑚石是沒禁止開挖的,因為以前該島跟北海沒有什麼聯繫所以沒有運火磚過去,這種珊瑚石是海底珊瑚骨與泥沙沉積多年結塊而成,後來拱出水面形成一個島嶼,這種珊瑚石就來到了島的表面,以前有人專門打珊瑚石出售,10塊錢一塊珊瑚石,大概是60X40X20立方厘米,用於建房子。

我在潿洲島見過很多珊瑚石建築群,有豬圈,院子外面的矮牆,民居等,在以前這個建築材料真不值錢,但現在當地搞旅遊開發之後,投機倒把的人看到了商機。

【皇氏古建築大全】第29914:步湧蠔殼牆江氏大宗祠,物以稀為貴,以前稀鬆平常的建築材料,一旦沒有人再使用,那它就稀缺了,價格就貴了,比如說蠔殼修建的房子。

畢竟未知後來如何,且聽黃劍博下回分解。黃劍博參考資料:文章來源《廣西古建築志》和潿洲島網等,著作權屬於作者

標籤: #摄影 #自驾 #人文 #自由行 #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