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紹興地處長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中北部杭甬之間,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著名的水鄉、酒鄉以及書法之鄉,更是蔡元培、魯迅、周恩來的故鄉。 2005年10月4日,記者隨北京愛車陽光國慶自駕江南游采風行在結束了安吉行後抵達第三站紹興。
魯迅故里(攝影:馮贛勇)
紹興自古就以其逶迤的水鄉風光聞名於世。境內山地、盆地、平原等多種地貌構成了紹興山明水秀的自然景觀特色。水上的烏篷船、路邊的涼亭、樸實的船工、靜臥的鸕鶿,無處不成景,無景不如畫,時時刻刻演繹著水鄉“小橋、流水、人家”的詩情畫意。
魯迅祖居大堂(攝影:馮贛勇)
十月四日一早,車隊駛離下榻的紹興神州大酒店,首先驅車來到魯迅故里觀光遊覽。紹興是我國文學巨匠魯迅的故鄉,凝聚著濃郁的魯迅文化地方特色。
魯迅故里水道留影(攝影:曹群)
從《故鄉》裡的社戲到《孔乙己》中的茴香豆,烏篷船裡頭戴氈帽的船家搖槳踩櫓,將人們帶回了那段逝去的時光,在追憶先賢的同時,亦能深切感受到魯迅為振興中華民族精神所樹立起的浩然正氣。
陳列的魯迅作品(攝影:馮贛勇)
現在的魯迅故里已經成為一條獨具江南風情的歷史街區,魯迅筆下的鹹亨酒店、塔子橋、土谷祠、長慶寺、恆濟當舖等,都原汁原味地呈現在世人面前。成為感受魯迅當年生活情境的真實場所。
紀念館留影(攝影:張京平)
一條窄窄的青石板路兩邊,一溜粉牆黛瓦,竹絲台門,魯迅祖居,魯迅故居,百草園,三味書屋,咸亨酒店穿插其間,一條小河從魯迅故居門前流過,烏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此情此景不能不讓人想起魯迅作品中的一些場景。
三味書屋門外(攝影:馮贛勇)
精心保護和恢復後的魯迅故里已成為立體解讀中國近代大文豪魯迅的場所,成為浙江紹興的“鎮城之寶”。
故居里的烏篷船(攝影:馮贛勇)
記者一行結束了魯迅故里的遊覽後前往紹興的第二個觀光景點--沈園。沈園位於魯迅中路,從魯迅祖居門前穿越中興路往東不出二百米。
紹興導遊圖(攝影:馮贛勇)
沈園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初成時規模很大,佔地七十畝之多,是紹興古城內著名的古園林。沈園為南宋時一位沈姓富商的私家花園,故有“沈氏園”之名。沈園在1963年被確定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紹興沈園門前
沈園門首(攝影:馮贛勇)
車友們走進沈園,迎面翠綠叢中假山石上陸游真跡“詩境”二字,首先闖入人們的眼簾。沈園作為一座私人花園,經歷如此歲月滄桑,至今仍得以流芳,據說全因為一則千年不老的故事,那首由陸游留下的千古之作;催人淚下的《釵頭鳳》。
陸游的手跡(攝影:馮贛勇)
據資料記載,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春,陸游與愛妻唐琬被迫分離七年後在此邂逅重逢。當時,陸游已從母親之命另娶王氏為妻,唐琬也改嫁紹興名士趙士程。唐琬在徵得丈夫同意後,在沈園置酒肴相待陸游。
沈園鬱鬱蔥蔥(攝影:馮贛勇)
兩人在共敘離別情愁之時,陸游感慨萬千,心如刀割。臨近分別時,陸游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將滿腔悲憤,提筆在園壁上題下了千古絕唱《釵頭鳳》:“紅酥手,黃縢酒。滿園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
《釵頭鳳》的詩跡(攝影:馮贛勇)
唐琬見詞衷腸寸斷,不禁淚下,回到家中一直沉浸在痛苦之中,難以自我解脫,悲不能自禁,遂提筆和詞一首:“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乾,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欄。難!難!難!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千秋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妝歡。瞞!瞞!瞞! ”
沈園務觀堂(攝影:馮贛勇)
詩文中,唐琬盡情訴說自己對陸游的無限思念,哭訴自己幽思成疾的境況。已經長久經受心靈折磨的唐琬,經受此番精神刺激,身心再也無法承受,不久就在憂鬱中去世。陸游聞知此事,悲痛欲絕,心靈遭受深深的創傷,終生難以釋懷,沈園從此成了他對唐琬思念的承載,成了他夢魂縈繞之地。
沈園景色(攝影:馮贛勇)
在唐琬逝去40年之後的一天,陸游再一次來到沈園。此時的沈園,物是人非,陸游感慨萬千,又作《沈園》二首。79歲時的一天夜裡,陸游在夢中見到了沈園,醒時又作絕句二首。84歲時,陸游還是牽掛著沈園,再遊沈園時又作《春遊》一絕。詩人為懷念唐琬,追憶沈園之邂逅就留下了十多篇詩文。
情侶留言牌(攝影:馮贛勇)
陸游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詩篇,但在同一地點寫下如此眾多詩歌的並不多見。正因為這些催人淚下的故事和感人至深的詩篇,人們不僅將沈園作為懷念詩人的紀念地,而且還將沈園作為執著愛情的寄託。人們現在所以到沈園,除欣賞古典園林之外,更多的是去那裡感受人世間的美好愛情,沈園實際上已經成了紹興的愛情主題公園。
沈園半壁亭(攝影:馮贛勇)
如今的沈園已成為紹興古城內的一處重要景區。修復、重建和擴建後的沈園佔地57畝,分為古蹟區、東苑和南苑三大部分。孤鶴亭、半壁亭、雙桂堂、八詠樓、宋井、射圃、問梅檻、琴台和廣耜齋等景觀,依據歷史面貌或沈園文化內涵所需要,被有序地分佈在沈園三大區內,形成了“斷雲悲歌”、“詩境愛意”、“春波驚鴻”、“殘壁遺恨”、“孤鶴哀鳴”、“碧荷映日”、“宮牆怨柳”、“踏雪問梅”、“詩書飄香”和“鵲橋傳情”等十景。
沈園留影(攝影:李瑞成)
古蹟區內葫蘆池與小山仍是宋代原物遺存,其餘大多為在考古挖掘的基礎上修復的。東苑,位於古蹟區東側,又被稱為情侶園,盡顯江南造園特色。南苑在古蹟區南首,主要由連理園和陸游紀念館組成。
沈園宋井亭(攝影:馮贛勇)
沈園錯落有致,色調莊重典雅,景點互為映襯,很有宋代風味。因陸游一生愛梅,故沈園古蹟區內栽植有大量的臘梅樹,梅花怒放之時,香氣充滿整個園區,冬日遊沈園也就成了紹興的一項特色旅遊,如果遇雪天更具詩情畫意。
紹興倉橋直街內(攝影:馮贛勇)
車友們游完魯迅故里、沈園已是中午時分,由於紹興旅遊景區眾多,下午仍然安排自由活動。午飯後記者同幾位車友慕名來到曾經榮獲“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優秀獎”的倉橋直街。
倉橋直街留影(攝影:曹群)
全長1.5公里的紹興倉橋直街歷史街區由河道、民居、街坊三部分組成,佔地面積6.4公頃,建築面積5萬多平方米,民居多為清末民初建築,眾多富有地方特色的台門保存完好。 有典型的清末民初江南民居特色和濃郁的水鄉風情。
觀光三輪車(攝影:馮贛勇)
據了解,從2001年開始,紹興對倉橋直街這一歷史街區進行修繕保護和環境整治,已投入7000多萬元。這項保護整治工程並沒有採取遷出所有居民的做法,也沒有走大規模旅遊開發的路子,而是適度減少人口密度,改造基礎設施,按照“修舊如舊,風貌協調”的原則修繕老街、老宅,保留了紹興水鄉民情生活的原生態。
歷史保護區牌(攝影:馮贛勇)
記者看到在街區入口,由紹興市公安局交警支隊設立的“歷史街區保護區”的警示牌非常醒目。這裡24小時都不允許機動車輛行駛。車友們紛紛乘三輪車進入,並隨時根據各自的需求停車拍照,非常方便。
倉橋直街的水道 (攝影 曹群)
在紹興提起軒亭口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因自古以來這裡一直是紹興的鬧市區,其位於府橫街的東端與南北的"大街"(建國後易名為"解放路")的接合處,形成丁字路口。因為古代已在此建有軒亭口,故得此名。
紹興軒亭口(攝影:馮贛勇)
辛亥革命前期的著名女革命家秋瑾就在軒亭口英勇就義。 1930年在軒亭口建立了一座秋瑾烈士紀念碑。該碑由碑座、碑身和碑帽三部分組成,碑座邊長3米,正面(西面)刻有蔡元培撰、於右任書《秋先烈紀念碑記》。 碑身鐫有張靜江書"秋瑾烈士紀念碑"字樣。碑四周設欄板加以保護。
秋瑾烈士紀念碑(攝影:馮贛勇)
記者隨車友在紹興最後觀光的是東湖風景區。東湖位於紹興古城東約六公里處,以崖壁、岩洞、石橋、湖面巧妙結合,成為著名園林,是浙江省的杭州西湖、嘉興南湖等三大名湖之一。紹興東湖雖小,但因它的奇石、奇洞所構成的奇景使其成為旅遊業界人士公認的罕見的“湖中之奇”。
泛舟東湖(攝影:馮贛勇)
資料記載,紹興東湖所在地,原為一座青石山,秦始皇東巡時曾在此駐駕飲馬,故被稱為箬簣山。漢代以後,箬簣山成了紹興的一處石料場,經過千百年的鑿穿斧削,又是採用特殊的取石方法,搬走了半座青山,並形成了高達50多米的懸崖峭壁。
東湖留影(攝影:馮贛勇)
古代的勞動者取石還普遍深入到地下20多米,有的甚至四五十米處,日子一久,形成了長過200米,寬約80米的清水塘。
東湖秀水(攝影:馮贛勇)
清末,紹興著名鄉賢陶浚宣眼光獨到,利用採石場築起圍牆,對水面稍加拓寬,遂成山水相映的東湖。紹興亞都旅遊公司導遊梁海英告訴記者:“如果從空中俯瞰東湖,你會發現這是一個精美絕倫;巧奪天工的山水大盆景。 ”
搖櫓的老艄公(攝影:馮贛勇)
車友們雖然不能乘飛機觀賞東湖的景觀,但是坐烏蓬船泛舟湖上,卻也可盡享東湖美景;體味獨特的民俗風情。搖櫓的老船公頭戴氈帽,他滿臉的皺紋記憶著年輪的滄桑,聽來費解的紹興腔普通話,所有這些從一個側面體現了江南水鄉文化的獨特風韻。
東湖風光(攝影:馮贛勇)
看到老船公,不由得想起進東湖景區大門時那幅色彩生動的“2005紹興東湖烏蓬船風情旅遊節”的巨幅海報宣傳畫。畫上的人畢竟是假的,而眼前的老船公卻栩栩如生。
宣傳海報(攝影:馮贛勇)
據說,遊覽東湖最要緊的是對崖壁的欣賞。觀看東湖崖壁,遠看、中瞧、近觀各有不同。沿著古運河旁圍牆邊小路步行遠看,崖壁表面顏色深淺不一,洞穴形狀各不相同,富有層次,多變化;沿著湖中小徑可以中瞧,崖壁及崖壁所組成的洞穴給人以神奇,並禁不住為先人們的鍥而不捨發出感嘆;近觀的形式當然是乘船入洞,在崖壁之下感受東湖,那時的你感覺可能會是自己的渺小。
斧刻般的崖壁(攝影:馮贛勇)
遊船觀東湖,最奇妙的是近觀陶公洞與仙桃洞,可以說未進二洞等於沒有到過東湖。陶公洞入口處僅容一艘小舟通行,進入洞內之後卻是另有洞天,在洞底仰望小片天空,坐井觀天的意境悠然在目。站在岸上看仙桃洞,只是一座簡單的石框門,而你在和仙桃洞零距離接觸之時,才能在導遊人員的指引下,見到與倒影組合在一起的巨大仙桃。
東湖仙桃洞(攝影:馮贛勇)
東湖還是富有歷史意義的勝跡,孫中山、陶成章、徐錫麟、魯迅等都曾到過東湖遊覽或商量革命大計。陶成章遇難後,紹興人民為紀念英烈,在東湖建立了陶社。 1916年八月,孫中山先生還親臨陶社致祭。建國後,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多次到過東湖。郭沫石在東湖還留下詩歌一首:“箬簣東湖,鑿自人工。壁立千尺,路隘難通。大舟入洞,坐井觀空。勿謂湖小,天在其中。”
郭沫若題詞(攝影:馮贛勇)
車友坐在烏蓬船上,崖壁上雕刻的那首郭老蒼勁的詩跡歷歷在目。遊覽東湖的遊客不僅會被如畫的景色所吸引,而且還會被勞動人民手足胼胝創造的如此奇蹟所感動。
東湖觀光留影(攝影:李瑞成)
登岸後在湖畔上的茶座小憩,車友們品著紹興黃酒伴著茴香豆海闊天空地一頓神聊,那種感覺真是一種難得的享受。傍晚時分,記者同來東湖的車友們意猶未盡地離開這裡,至此紹興之行圓滿結束。 (圖文:馮贛勇)
標籤: #摄影 #自驾 #人文 #自由行 #绍兴 #鲁迅祖居 #咸亨酒店 #土谷祠 #长庆寺 #百草园 #三味书屋 #沈园 #绍兴古城 #八咏楼 #葫芦池 #情侣园 #陆游纪念馆 #仓桥直街 #秋瑾烈士纪念碑 #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