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宋六陵 穿越攢宮山(霧連山 石溝崗) 登頂新婦尖。

访客 9.3K 0

宋六陵是江南地區最大的皇陵,這裡曾埋葬過宋代的七位皇帝!七位皇帝分別是北宋的宋徽宗和南宋的前六位皇帝。我這里為什麼會用“曾”這個字呢?那是因為這七位皇帝很可能都不在這裡了。元初的時​​候,這裡的皇陵遭到了毀滅性破壞!以上照片為引用。

現在的宋六陵在南宋時被稱為攢宮,所謂攢宮就是臨時安放靈柩的場所。當時是想:待到北定中原時,一併遷往鞏義祖陵!然而,直到南宋滅亡,這些帝王們的心願始終未了!

崖山前後,有一個叫楊璉真迦的假和尚帶領了一幫所謂的信徒對宋六陵進行了毀滅性盜掘和破壞。這次破壞是帶有明顯政治性目的的。為什麼這麼講?一般盜墓賊盜墓只是為了求財,不會刻意去毀壞建築和墓主人屍身,而楊璉真迦做的事主要是奔著後者而去!

宋六陵雖為攢宮,但風水也不是沒有考慮過,宋代講究五音姓利,據說當時就選址是有過爭論的。最早孟太后入葬於此,由於此處風水上佳,後世君主亦追隨其後,最後攢宮成了皇陵!我初到宋六陵,就能感受到有一種親切和愜意。這裡是一片不大不小被群山懷抱的谷地,谷地內茶園阡陌縱橫,溝壑澗流水孱孱、泉湧叮咚。這景象與我去到過的其他皇陵是大不相同的。其他皇陵或背靠大山,或有著巨大的封土堆,總是氣勢恢宏。另外,宋六陵雖背靠寶山(攢宮山),但其南部山脈的發達程度和高度都遠遠大於北部,無論山脈還是谷地都有向西北傾斜之勢。

攢宮山便是這座皇陵所背靠的山,上圖是清康熙時繪製的宋六陵地圖,當時攢宮山叫霧連山。事實上,寶山、鎮寶山、攢宮山、蓮霧山、霧連山指的都是陵區北部的這一片低矮的山脈!現在,它又有一個名字,叫石溝崗!

看上圖,這張古地圖上就叫攢宮山,但在同一山脈上又分出寶山和富盛山來。而新婦尖,上圖叫青阜尖,音同!

對於這座皇陵來說,攢宮山的山形、位置等要素是選址的關鍵。以上有照片可見,攢宮山看起來是一座低矮而長的山。但我在山北紹諸高速上通過時,卻看到了不一樣的攢宮山。從那裡看,這座山是尖聳而陡峭的(以下會有照片顯示)。然而,要心領神會南宋禮官選址之奧妙,恐怕要登頂兩個山尖才能領悟其百之一二:兩個山尖即攢宮山頂和新婦尖,一南一北,遙相呼應!

上圖為本次攢宮山實際穿越路線圖。穿越的水平距離不遠,山也不高,但路況很差。僅有三分之一為較好的土路,剩下的大部分土路被草本植被覆蓋,還有些小段相當於沒有路!

由牌口村入山,登上首個山頂,手機顯示高度為163米,山頂沒有好的視野。這座山頭是被推測為宋理宗陵墓的所指方向!然後繼續向北偏東前進,經過鞍部上到山脊。

山的鞍部幾乎沒有路跡,幸好路程不遠。

上到山脊後就有路跡了,好走多了。這裡離頂部已經很近!

到達接近山頂的高壓線鐵塔處,手機顯示海拔高度大概205米,這裡的視野還可以!之前登的那個山頭就在正前方。此山最高點還在東偏北不遠的地方。

山頂最高處長滿了樹,沒有視野。手機顯示高度為海拔210米左右。在此,我想起了一個故事:一根金針和一枚銅錢的故事!南宋禮官在考察陵址時,這裡應該是要來的吧?!或許,當初,山頂上沒有這麼多的樹?

最高幾座山峰間的山脊很窄,但好走。

向東翻過了幾個小山頭,路由東轉向北。高壓線鐵塔連接段路況是好的,中間段路差,下山段路況也是好的。

下山段中的一塊大石頭上視野極佳!攢宮山聳立的峰尖在陽光的照耀下分外妖嬈!

北望有吼山!

由於車停牌口村,決定仍舊由山脊走回來,感受下背後的風景!

上三圖是反穿回來,在接近牌口村山上一處空曠的地方所看到的景色!

下了攢宮山,今日的主要計劃已完成!接下來,再探一下南部的新婦尖。

新婦尖(上圖為引用)呈金字塔形,放在古代風水里是極其重要的點位,古地圖中的明確標註就證明了這一點,即便在今天,也算是當地重要的地理標誌型山峰。南宋禮官楊華在考察陵址時,為全面了解周邊的山形地貌,這個點應該是要去的吧!

登新婦尖由水庫邊上山。

到達山腳下已過四點一刻,再有一個小時天就黑了。在經過考量後決定還是上吧。對於差的等於沒有路的路況,是有一些心理準備的。上山算是順利,半個小時不到就登頂了。

登新婦尖的路,以上圖片顯示的還是最底下相對好的狀況!

由攢宮山山頂看新婦尖,看起來矮,但手機顯示的高度卻比攢宮山要高,大概海拔245米。

山頂四周全是密林,一路上山毫無視野,我也是醉了。。五點多下山,天已暗,沒有視野加上路跡不明顯天黑看不到,下山居然迷失了方向。由於山體較陡,走錯路只怕會更陡。無奈在密林中不斷來回下切,終於有驚無險,比上山多花了十分鐘才安全下山。至此,宋六陵攢宮山、新婦尖之探圓滿完成!完成之餘想問:宋六陵作為江南地區最大的皇陵,陵區中的茶園也是國內頂級的抹茶基地,有如此好的歷史背景和旅游資源,為啥這兩座山不能開發一下呢?!

標籤: #自由行 #徒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