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島滬蘇遊】11. “食”東海海鮮宴 “舌” 蘇幫菜無眠
本系列遊記的最後一篇要說到……熟悉我的都知道,就是要說吃了。
這次跟團遊,印象最深刻的“吃”就是東海海鮮宴和蘇幫菜了,其他的冠以本幫菜名稱的菜好咸好咸,有點懷疑廚師是不是東北大廚。
因為是團餐,吃的啥菜很多都叫不出正規的名字,只好發發圖片,看你是否能見圖心生去品嚐的動力。
6日遊,比較像樣的就是以下說到的三餐,其它的都不怎麼像樣。
10月27日在舟山枸杞島,吃了東海海鮮大餐。
容我囉嗦幾句。所謂海鮮,又稱海產食物,廣義是出產於海裡的可食用的動物性、或植物性原料的通稱;狹義是指利用海洋動物做成的料理,包括了魚類、蝦類、貝類這些海產等。
海鮮的分類有活海鮮、冷凍海鮮和乾海鮮,不但味道鮮美,而且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為大眾所喜愛,但也有人吃海鮮過敏的。
蒸魚一上桌,在動筷子吃之前,判斷蒸魚是否新鮮的辦法有兩個,一是看魚眼,新鮮的魚蒸熟後魚的眼睛向外凸出;二是看魚的頭蓋骨兩邊那兩根刺(一邊一根,好像叫魚鰭)是否直立,直立的就是新鮮的。
整團的團友都是比我年長的大媽們,個個是烹飪高手,判別蒸魚是否新鮮真是小菜一碟,結果,大家都說這些海鮮很多不太新鮮,在東海邊上吃不到新鮮的海鮮,那也是怪事一樁了。
下面是拍到的海鮮,至於菜的學名叫什麼真的不清楚了。
直接上圖
這個海螺最新鮮。
桂花炒年糕是我的愛。
東海海鮮宴
10月29日在上海吃的本幫菜看上去還是比較漂亮的,有人說,菜漂不漂亮沒啥關係,菜是吃的又不是看的,可在我看來,如果那道菜看上去就不咋的,那我連動筷子的慾望都沒有了,菜餚看上去漂亮,才有拍照的衝動,進而有品嚐的慾望(菜品與人品一樣,怕只怕那些繡花枕頭,徒有其表)。
故把看上去漂亮的菜分享一下,至於味道咋樣,各位就發揮想像吧。
10月30日是此次行程最後的晚餐,按某之旅的慣例,每次行程最後一晚的住宿都是升級四星或五星的,最後那一晚的晚餐也總是最好的。
在蘇州,吃的是蘇幫菜!
蘇幫菜顧名思義就是蘇州本幫菜,是蘇菜中蘇錫菜的一個組成部分,是蘇州的本幫菜。
據傳說蘇州菜起源於公元前514年,蘇幫菜用料上乘、鮮甜可口、講究火候、濃油赤醬,屬於“南甜”風味(比鹹的發狂好太多),不僅選料嚴謹,製作精細,更是因材施藝,四季有別,烹調技藝以燉、燜、煨著稱,重視調湯,保持原汁。特色菜餚有:姑蘇滷鴨、蟹粉豆腐、醃篤鮮、百葉結燒肉、銀杏菜心等。
松鼠鱖魚
“松鼠鱖魚”是姑蘇菜餚中的代表作,在海內外久享盛譽。清朝著名烹飪寶典《調鼎集》當中記載“取季魚,肚皮去骨,拖蛋黃,炸黃,作松鼠式。油、醬油燒”。季魚,即石斑魚。只不過蘇州並不近海,境內只有江河湖泊,故而採用鱖魚代替。這只菜有色有香,有味有形,一條魚,去骨後對半剖開為兩片,僅留尾部相連。魚身用刀行大麥穗花刀,經油炸、淋汁後吱吱有聲,油炸定型,模擬松鼠的毛髮。魚頭部分一剖為二,留下巴部分相連,油炸定型後胸鰭向上,模擬松鼠的耳朵,經過油炸肉粒翻開如毛,頭昂口張,魚尾微翹,成品栩栩如生,形如松鼠極具美感,不負其“松鼠鱖魚”之名。 是道光皇帝御筆賜名而得。
除了知道這個松鼠鱖魚(這道菜被一個團友用汁撈飯,吃個一干二淨),其他的菜同樣不知學名,也沒法詢問。如有上海或蘇州一帶的朋友看到此文,幫我補充個菜名唄,先謝謝了。
喜歡蘇幫菜勝於海鮮大餐。
觀察了一下,每到吃飯時,同桌的三四對夫妻,都是妻子給丈夫夾菜——不管這菜是好是賴,總之往丈夫碗裡夾的應該都是丈夫喜歡吃的菜,真的沒見到丈夫為妻子夾菜的,蘊含了啥意思,大家只管去想吧!
雖菜名不盡知,卻味蕾照無眠。由二千五百年曆史的蘇幫菜,引發了無盡的思緒,人類的前行,無論是硝煙戰火,還是世態風雲,人的舌頭和味蕾始終把動植物推向為自個兒強身健體的隹餚。從狩獵、農耕、工業、雲上經濟,都是這食的底蘊在支撐、推動並且無窮無盡的發力!食文化,是透析人文的一面鏡!
又結束了一個系列的遊記,大家也許厭倦了我的遊記,不然為何每天都掉粉呢?為那些無論我寫什麼類型的文字,都為我點贊寫評論的美女帥哥們致以深深的謝意,這年頭為你點讚的人真的少得可憐,我會好好珍惜。
(1646 20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