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黎里中心街的黎川苑成立多時,是一座古典和現代結合的新型展示館,融合黎里的主要特色。本展示中心建築面積2600平方米,展覽面積1049平方米。展示中心由六個部分組成,分別為前庭、故影廳、繁華廳、風雅廳、漫遊廳和新顏廳。
黎里古鎮展示中心黎川苑前,緊貼著市河,一座石牌坊高高聳立,牌坊上書三個大字“迎恩坊”。牌坊對著黎里展示中心的一面有對聯“舉業無求史記,迎恩特立高坊”;貼近駁岸的那一面有對聯“流光流水無數,斯人斯文第一”。是紀念南宋理宗(1244年)特奏名狀元魏汝賢而立的。 “狀元旌第在作字圩廟橋、楊家橋之間有司旌其門,令其地稱迎恩坊。”
前庭展示中心的前庭,大門兩邊,兩個正方形磚雕圖案,融匯了黎里著名的“黎川八景”。
故影廳西邊是服務台,設計原型來自江南一葉扁舟。背後“梨花出粉牆”的背景圖詮釋了梨花里的美名。大廳的陳設主要展示黎里的歷史沿革。
黎川市河集鎮圖
黎里的“舊影”展區,展區內分別展示了黎里的特色:河埠、古橋、纜船石、市河、廊棚和弄堂。
如果說水是黎里古鎮的肌理,那麼古橋就是黎里的眉眼,一座座林立的古橋,勾勒著黎里秀麗的風景,也訴說著時間的風雨。不僅橋名變化多樣,而且很多橋,都有動聽的故事。
在黎里,沿著市河兩岸行走,你便會發現,河兩邊有許多形式多樣的河埠頭。黎里的河埠頭,有單落水式的,雙落水式的,還有淌水式的。恰恰就是這些河埠頭,使得黎里古鎮,成為了活著的立體長卷,而非沒有生命的平面畫軸。河埠頭,簡稱河橋。黎里的河埠不僅密集,而且花色繁多。河埠有公用的、半公用的和私家之分。從外部形態來分,則有淌水式、雙落水、單落水,以及懸挑式。各式河埠江南還有多種叫法:水碼頭、河碼頭,水橋等。全鎮淌水式河埠頭10座,單落水河埠82座,雙落水河埠174座
黎里的能工巧匠以一方方纜船石,將這些畫面定格下來,嵌入停滿船隻的河埠頭。數百年後,黎川不再有千舟百舸的身影,這些歷經風霜的纜船石,也不再如往日一般纜船繫舟,但它們卻猶如一方方印章,將舊時黎里的繁華、黎里先民的信仰與情懷,深深地印在了黎川兩岸。雕有各種紋飾的纜船石,有如意、象鼻、筆錠、焦葉、葫蘆、蝙蝠、年年有餘、如意得鹿、瓶生三戟等,據介紹不下40種,反映了當時人們追求生活的意願和嚮往,如今成了一件件工藝品,耐人尋味。
-
黎里 弄堂清代,黎里鎮排定了“週陳李蒯汝陸徐蔡”八大姓,每個姓都有庭院深深的住宅和弄堂,最多的是蔡家弄,有東、西、南、北、中5條。全鎮至今保留弄堂115條,其中暗弄90條,明弄25條,超過百米的11條,有明暗並列的雙弄,有兩條暗弄相併的雙弄,更有子母弄和三岔式的弄中弄,堪稱江南古鎮之最!
此廳西邊,是黎里古鎮的總體規劃模型,面積15平方米,全景展示黎里浦南片區6.5平方公里的規劃藍圖。
風雅廳展示黎里的名人,有趙磻老、魏汝賢、張曜、倪慰農、柳亞子、金誦盤、殷明珠、倪徵燠,他們定將彪炳史冊,享譽中華。
展會中重點介紹的名人有8名:趙磻老、魏汝賢、張曜、柳亞子、倪慰農、金誦盤、殷明珠、倪徵噢。
第三進前庭――故園,黎里私家園林美景如畫。展區以端本園、五畝園、五峯園、七峯園為原型進行手繪創作。
過去的理髮店,老茶館的味道,有時還會讓我們很懷念!
耳邊,彷彿還能聽見書場的小曲聲!
蘆墟山歌
穿過到達後花園
後花園裡:小橋流水好安逸!
梅花綻放,美不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