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六下江南到木瀆,留下一個百年迷題,連導遊都講不清楚。

访客 3.0K 0

文圖/應志剛

在蘇州木瀆古鎮山塘街上,有一座園林叫做虹飲山房,是清朝皇帝乾隆六下江南時的必臨之地。

每次南巡至蘇州,乾隆都會來此遊園、看戲、品茗、吟詩,玩得不亦樂乎,直到夜幕降臨,才依依不捨返回靈巖山行宮。

這座被稱為乾隆“民間行宮”的園林,主人是“落第文人”徐士元。

去了很多次虹飲山房,我的腦子裡漸漸有了一些問題,但想了多少年都沒想出個所以然來。

今天不妨拿出來,請諸位看官共同來“雅戲”一番。

請聽題:

1、乾隆為什麼要跑到一個沒有任何功名的“庶人”家中游玩?

要知道相隔不遠,就是他的老師沈德潛的宅院,如今的“嚴家花園”,其“結構之精,不讓城市”的佈局,可比大開大合的虹飲山房雅緻得多。

2、一個皇帝,六次南巡都跑到人家家裡去玩,可見跟主人的交情也不算淺,為什麼就不能提攜提攜這位考了多次都落榜的朋友?

對於第一個問題,我的看法是,乾隆是到人家家裡來作秀的。

乾隆為什麼南巡?無非是安撫民眾、籠絡文人、鞏固統治。

清朝每年的賦稅收入,至少有一半是江南地區貢獻的。

但在清朝入關時,江南作為反抗最為激烈的地區,被清軍進行過多次血腥鎮壓,比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

也正是基於此,江南百姓的反清情緒遠遠高於其他地區。

由此,康熙、乾隆祖孫兩才頻繁南巡,並屢次豁免相關州縣錢糧賦稅,目的就在於緩和中央政權和江南地主階級間的緊張關係。

乾隆六舉南巡,期間舉行閱河、閱武、召試、謁陵、閱海塘等諸務,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都牽涉其間。

在這個過程中,乾隆通過種種行慶施惠的手段,向世人展現了他優禮學人、尊重知識分子的姿態。

在南巡時,乾隆又多次赴文廟行禮,八臨曲阜,以罕見的高規格儀式祭祀孔子。

他向世人展現的是滿族皇帝是道統與正統合一的化身,是“聖聖相承”。

這些舉措,都是加強文人士子對清朝統治向心力的手段。

帶著籠絡人心的目的,乾隆每次南巡都跑到“庶人”徐士元的家裡來玩,似乎就解釋得通了。

其一,徐士元應該屬於地主階級。

要知道,徐士元整日在家與朋友詩酒為樂,除了喝個爛醉如泥,就是在院子中央搭個戲台子,陪父母看戲。

要是沒有龐大的地產和家財,怎麼建得起又用得起佔地面積20餘畝的“虹飲山房”?

其二,徐士元雖然每次考試都不及格,但人家好歹也是個讀書人,拿些酒肉錢財結交些窮酸文人左右附和,在當地也算是一位有些號召力的“社會賢達”。

所以,徐士元身上的標籤,相當契合乾隆南巡作秀的政治目的,由此促成了這段皇帝與布衣百姓“好基友”的佳話。

至於第二個問題,好敲鍵盤的俠士們就要懟了:他自己考不上怪誰?皇帝也不能明目張膽幫朋友作弊吧?

純真的孩子,別忘了大清朝還有巡幸召試!

啥意思?就是皇帝在巡視途中,召集當地的讀書人,來來來,我給你們出道題,答對了有糖吃。

據說,乾隆朝巡幸召試共舉行13次之多,六次南巡,皆有召試之舉。

那麼,乾隆為什麼就不能暗底下給徐士元遞個小紙條,來一次“特招”呢?

腦洞大開的答案之一:

導遊帶著一群大爺大媽出場了,嘴裡唾沫橫飛:這個徐士元啊,“一生不慕功名,惟喜居家讀書”。

這就是胡說八道了,要是徐士元“不慕功名”,哪來的“落第文人”一說?

再說了,古時的讀書人一向對“功名”是相當看重的,一朝入“士”,不是當官就是成為“儲備官員”,不但社會地位很高,還可以不服役不納糧。

家有萬貫的徐士元,如果不入“士”,不僅無法躋身“上流社會”,還讓正統的讀書人看不起。

真以為富二代都沒腦子啊?

答案之二:估計是沈德潛補的刀。

作為光祿大夫、太子太傅,外帶“帝師”光環的沈德潛,一看“學生主子”到了自己的地盤,不來自己家玩,偏偏跟隔壁土財主廝混上了,那心火是蹭蹭的。

於是暗下跟皇帝說,“徐家那小子整日里只知道喝酒,哪讀過多少書,純粹就是個混混。”

既然老師都這麼說了,乾隆有心提攜徐士元,也只能作罷。

答案之三:徐士元就是塊衛生紙,擦完就扔。

乾隆拿徐士元身上的標籤裝完逼後,感覺此人才學一般,故意裝傻。

徐士元知道自己不入皇帝的眼,也有自知之明,加上皇帝往自己家跑了多年,衝著這份交情,至少在蘇州這個地界上,不管是有錢的還是有權的,都要高看他一眼,給幾分面子,不但可以在鄉里橫著走,私底下為擴充家業也到底幫忙不少。

說到底,乾隆到木瀆來作秀,他賺了,徐士元也不虧。

人間熙來攘往,都是利益。

標籤: #摄影 #自驾 #人文 #苏州 #木渎古镇 #虹饮山房 #灵岩山 #严家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