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四十八島,每一座島都有一段故事。

访客 9.1K 0

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太湖,位於長江三角洲地帶,其面積約有2400多平方公里,在國內淡水湖面積中排名第三。古時,太湖又稱震澤、具區,太湖的北面為江蘇無錫,南面為浙江湖州,東面為江蘇蘇州,西面也是無錫的宜興地盤。如果按所在城市佔有太湖水域面積來說,蘇州位列第一,無錫第二、湖州最小。

一直以來,太湖就有“七十二峰、四十八島”的說法。意思是環太湖周邊,著名的山峰有七十二座,雖然在太湖平原上,更多為丘陵山地;而在太湖之中,大大小小的島嶼有四十八座。這四十八座島嶼中,有些已經跟陸地相連,像無錫的馬山島、蘇州的西山島等,島上也已經有居民世世代代生活著。但還有一些島嶼,至今依舊無人居住,因為體量小,有些還是荒島。

這些島嶼中,無錫太湖黿頭渚的太湖仙島,是屬於旅遊開發比較成功的。太湖仙島,過去也稱之為“三山島”,或者“烏龜山島”。前者是因為站在黿頭渚景區的太湖岸邊,朝太湖的西面眺望,就見有三座小島漂浮於湖面上,所以俗稱“三山島”。而後者是因為這三山島的外形,像極了趴在水面上的烏龜,因而民間又稱為“烏龜山島”。

只是因為蘇州吳中區的太湖水域中,也有被叫做“三山島”的小島,另外太湖中跟“烏龜山島”同名的小島也存在。因此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無錫太湖黿頭渚的“三山島”,正式更名為太湖仙島。其實太湖仙島是由相鄰的四座小島組成的,只是因為視線的關係,如果在黿頭渚望太湖仙島,僅能看到三座島。

太湖仙島離開黿頭渚的岸邊,直線距離有2.6公里,遊人可以在黿頭渚景區內免費乘坐太湖輪渡,前往太湖仙島登島遊玩。這也是我最喜歡登臨的太湖島嶼,尤其是每年的秋冬季時,成千上萬隻從西伯利亞飛來太湖越冬的紅嘴鷗,會佔據太湖仙島的岸邊,冬季觀鳥,是太湖黿頭渚旅遊的一大特色。

我登過的第二座無人島,是位於蘇州高新區太湖湖面上的“貢山島”。貢山島有大小兩座小島組成,現在兩座小島間已有橋樑相連接。貢山島離開州高新區的太湖湖岸,直線距離也有二公里多,需要乘坐渡船上島。現在貢山島也開始接受遊客登島觀光,不過島上純遊玩的內容不多。

貢山島的面積不大,兩座島相加不到一平方公里,但歷史上的貢山島,卻因出產“貢茶”而聞名。現在島上有三百多畝的茶園,另外建了一個民宿,約二十多間客房,需要提前預約才能登島入住。每年產春茶的時候,貢山島是人最多的時候,採茶工每天忙碌著採摘,炒茶師傅生著爐火製茶,製作好的成品,再用船運到對岸。

我登過的第三座無人島,名字就叫“烏龜山島”,島很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計。整個島的面積為0.06平方公里,也是由南北兩座相連的小島組成,大概因為其外形遠看也像一直趴在湖面上的烏龜,所以得名為“烏龜山島”。

烏龜山島的南北狹長,其直線距離約400米,島的東西方向最寬僅50米,幾乎多跑幾步,就感覺要踩入太湖之中。烏龜山島的南島是主島,海拔也僅有22米,基本上就跟太湖漁船的風帆差不多高。不要小看烏龜山島,這座島雖小,但卻是蘇州和無錫在太湖水域的東北部的重要分界線,以此島的山脊為界,山脊的東面歸蘇州,山脊的西面歸無錫。

清朝乾隆年間出版的《太湖備考》一書中,就有烏龜山島的記載,指烏龜山島也稱“北烏山”、“鳥嘴山”。“烏嘴”在吳方言中,可以讀成“五指”。所以烏龜山島還有個外號叫“五指山”。只是巴掌大的地方,手指頭根本分不出來。

從無錫的貢湖灣或者從蘇州的鎮湖,乘坐快艇登烏龜山島,在太湖上行駛的時間約20分鐘,有點遠離陸地了。烏龜山島上建有一排房子,據說是供漁民避風用的。無錫、蘇州兩地的漁民,均可登島停靠。從前兩地的漁民還發生過爭奪島上的地盤的事,後來劃界了,也就平安了。不過隨著今年開始的太湖十年封湖,兩地的漁民們恐怕都要上岸轉崗了。十年之中不能下湖捕撈,十年之後,估計烏龜山島會更加荒蕪了。

太湖之中,類似烏龜山島這樣,面積小,且又無人居住的島還有好多。這些島旅遊開發的價值也不大。因而大部分人或許都沒有聽說過這些小島的名稱。只是有機會,還是要多登臨一下,多了解一下這些無人島的故事。作者簡介:陸建華攝影(攝影師、旅行家、自媒體人)


標籤: #摄影 #自由行 #无锡 #马山 #鼋头渚 #太湖仙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