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崑山周莊古鎮遊記。

访客 8.2K 0
天數:1 天 時間:3 月 和誰:夫妻

      2016年3月29日,我第二次到周莊,我是專程陪夫人一起到周莊古鎮遊覽。一大早我們從崑山花橋坐旅遊大巴到周莊。周莊鎮,古稱澤國,隸屬於江蘇省蘇州市崑山市,位於崑山市西南部。周莊鎮始建於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邑人周迪功在此經農設莊,因信奉佛教,舍宅庵捐田地建稱“泉福”的寺廟,百姓感謝周迪功的恩德,改稱貞豐里為“周莊”,是江南六大古鎮之一。周莊古鎮四面環水,因河成鎮,依水成街,以街為市。主要景點有富安橋、雙橋、沈廳等。井字型河道上完好保存著14座建於元、明、清各代的古石橋,原住民枕河而居,他們的民居依舊保存著明清時期的建築風貌。

 

      當我們一進入景區,就有一股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氣息,一排排古式房屋,河流從屋前穿梭而過,遊船在小河內蕩漾,船夫哼唱著江南民歌,此時此景,勾勒出一幅幅美麗的圖畫。我們走在水巷之間,駁岸、拱橋、粉牆、黛瓦,保存完整,吳韻厚重。井字型河道上完好保存著建於元、明、清各代的古石橋,河道兩邊的民居基本上保存著明清時期的建築風貌。吳儂軟語,阿婆茶香,櫓聲欸乃,崑曲悠遠,“小橋流水人家”如入畫卷。國畫大師吳冠中先生盛讚“周莊集中國水鄉之美”,建築大師貝聿銘題詞“周莊是國寶”。

      醉美的風景,夢裡的江南水鄉。有座座小橋跨過緩緩流淌的水巷,連接兩側的臨水古屋和石板街。在雙橋上欣賞江南煙雨;在富安橋上看灰瓦疊疊,槳影搖曳;走上碎石子老街,扶靠舊竹石欄;閒坐在臨水的老房子裡,透過窗子欣賞慢悠悠的手搖船。富安橋,位於中市街東端,橫跨南北市河,通南北市街,相傳橋旁有總管廟,原名總管橋。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由里人楊鍾建,初系青石面無級。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兩次重修,為單孔拱橋。橋長17.4米,寬 3.8米,跨度 6.6米。清成豐五年(公元1855年)重修,易成花崗石,東西有級梯,中間為平面。刻有浮雕圖案,橋身四角有橋樓,臨波拔起,遙遙相對,據說沈萬三的弟弟沈萬四,因不願重蹈其哥哥與朱元璋作對最終被發配充軍的複轍,而主動捐錢為鄉里做好事,曾捐錢修建過富安橋。富安橋的名字,就是表達了他富了以後祈求安康的心願。橋上有五塊江南一帶罕見的武康石,較長的一塊在橋東 以作為行人坐歇的欄杆石,一塊用作橋階,較短的三塊鋪在西橋堍,足以證明該橋歷史悠久。武康石採自浙江德清縣的山崖間,石面布有細小的蜂窩眼,顏色深赭,不易磨損。幾百年來不知走過了多少腳步,仍基本保持原狀,雨雪天也不打滑。橋兩端的四個橋樓是黛瓦粉牆,飛簷朱欄,雕樑畫棟,一派古色古香。橋樓內設有茶樓和專售旅遊用品的商店,既可供他人歇憩,也是欣賞水巷風光和攝影留念的好景點,為江南水鄉僅存的橋樓合璧的立體型建築。

 

      雙橋由一座石拱橋——世德橋和一座石樑橋——永安橋組成。橋面一橫一豎,橋洞一方一圓,樣子很像是古時候人們使用的鑰匙。清澈的銀子浜和南北市河在鎮區東北交匯成十字,河上的石橋聯袂築,顯得十分別緻。這兩座石橋,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公元1573--1619年,世德橋由里人徐松泉、徐竹溪出資建造,永安橋由里人徐正吾出資建造。至清乾隆三十年(公元 1765 年)兩橋皆重修,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又由里人捐資重建。1957年永安橋再次修繕。世德橋長十六米,寬三米,跨度五點九米;永安橋長十三點三米,寬二點四米,跨度三點五米。雙橋中,石拱橋橫跨南北市河,橋東端有石階引橋,伸人街巷;石樑橋平架在銀子浜口,橋洞僅能容小船通過,橋欄由麻條石建成。旅美畫家陳逸飛把周莊的雙橋搬上了畫布,這正是油畫《故鄉的回憶》的由來。後來美國石油大亨哈默訪華,將《故鄉的回憶》作為禮物贈予了鄧小平,成就了一段中美友誼佳話。陳逸飛用他綿長的故土情懷,將江南的小橋、流水、粉牆黛瓦、枕河人家進行了浪漫化的創作,讓中國的水鄉之美贏得了全世界的掌聲。

      周莊人為了感謝和紀念陳逸飛先生,專門在雙橋北側修建了一處“逸飛之家”,陳列著他生前用過的書桌,招待朋友的沙發等,兩邊牆上懸掛著他生前設計的模特衣衫及有關經典建築製作圖案。衣櫥裡陳設著他在2005年正月初三拍“周莊過年”接受中央電視台記者採訪時穿的那件唐裝。書櫥、書架上整齊地疊放著他生前出版過的書刊、雜誌和有關設計圖案。大堂主要展示他的一些作品、手稿與榮譽證,正中立有給他鑄作的雕塑銅像。四周牆面懸掛著他生前的一些榮譽證書,還有一些聘書等。中間是他生前在上海美術學院唸書時的一些手稿。二樓為文房四寶、簽字台,還有一些歐式家具裝飾,牆面平掛著他生前拍過的電影《人約黃昏》《理髮師》的一些照片和介紹,還有他在美國唸書時與美國石油大亨阿曼德·哈默的合影。

 

      到周莊,不能不到沈廳。在周莊的近千戶民居中,明清和民國明期的建築至今仍保存有百分之六十以上,其中有近百座古宅院第和六十多個磚雕門樓,還有一些過街騎樓和水牆門,這在江南水鄉是堪稱典型的。在這些建築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當數沈廳。沈廳位於富安橋東堍南側的南市街上,坐東朝西,七進五門樓,大小房屋共有一百多間房屋,分佈在一百米長的中軸線兩旁,佔地兩千多平方米。沈廳原名敬業堂,清末改為松茂堂,由沈萬三後裔沈本仁於清乾隆七年(1742年)建成,由三部分組成:前部是水牆門、河埠,供家人停靠船隻、洗滌衣物之用;中部是牆門樓、茶廳、正廳,為接送賓客,辦理婚喪大事及議事之處;後部是大堂樓、小堂樓、後廳屋,為生活起居之所;整個廳堂是典型的“前廳後堂”建築格局。前後樓屋之間均由過街樓和過道閣連接,形成一個環通的走馬樓,為同類建築物所罕見。沈廳的第五進中,安放著江南豪富沈萬三的坐像,他的面前有金光閃閃的聚寶盆。從四面八方來的人們,審視著這位六百年前的吳中巨富,或是為了得到某些啟迪和借鑒,或是為了滿足祈福的望。不管是什麼身份,走進沈廳的每一個人,都會對沈萬三這個傳奇人物產生濃厚的興趣。

 

      七進廳堂內,佔地一百七十平方米的松茂堂居中。正廳面闊十一米,前有軒廊,進深七檁十一米,廳後有廊。正廳正面成正方形,廳兩邊是次間屋,有樓與前後廂房相接。屋面為兩坡硬山頂,除六檁至七檁為單屋頂棚,其馀都是雙屋頂棚。廳內樑柱粗大,鐫刻有蟒龍、麒麟、飛鶴、舞風等花飾。廳堂中央懸匾一方,“松茂堂”三個凸出的泥金大字,為清末狀元張謇所書。朝向正廳的磚雕門樓是五個門樓中最宏偉的一個,高達六米,三間五樓,上覆磚飛簷,刁角高翹,下承磚斗拱,兩側有垂花蓮,下面是五層磚雕,佈置緊湊。正中有匾額,刻有“積厚流光”四字,四周額框刻有精細的紅梅迎春浮雕。磚雕門樓上還鐫有人物、走獸及亭台樓閣等圖案,包括《西廂記》、《狀元騎白馬》等古典戲文,線條精細流暢,人物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在一塊長不盈尺的磚板上鐫刻前、中、遠三景,其刻工之精、構思之巧,足可與蘇州網師園中的磚雕門樓媲美。大堂樓木樑架造型渾厚,一律為明式圓形圖案。地板大多是六十厘米左右寬的單幅松板,堅固結實,可以想見當年建造時工程的艱重。大堂樓的欄杆與櫺窗製作較為精緻,與前廳的建築風格有所不同,屬徽派風格。

 

      深受人們喜愛的沈萬三,被周莊人尊為五路財神中的“富財神”。每年大年初五的財神節上,財神們一起駕臨周莊,為周莊人和遠道而來的客人們送來滾滾財運,綿綿財氣。財神居原為沈萬三故居,位於周莊鎮東垞。根據歷史資料和歷史原貌,在原址精心設計修建的仿明式建築;故居參照沈萬三致富的各種傳說、經商的坎坷歷史、一生的傳奇經歷和沈家生活起居的場景,通過銅像、磚雕、漆雕、實景模型、版面、佈景箱、泥塑、連環畫等藝術手法,予以展示。沈萬三,從默默無聞的農民發展成富可敵國的巨商,他艱難坎坷的成功之道是周莊、乃至中國歷史上不可磨滅的一頁。借鑒沈萬三經商的傳奇歷史,探索沈萬三崛起的各種因素,研究沈萬三致富的廣闊途徑,對推進改革開放,帶動富民工程的實施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必定有深遠的現實意義。江南小鎮歷來有藏龍臥虎的本事,周莊的這些小河小橋竟安頓過一個富可敵國的財神。沈萬三的致富門徑是值得經濟史家們再仔細研究一陣的,不管怎麼說,他算得上那個時代既精於田產管理、又善於開發商業資本的經貿實踐家。

 

      沈萬三通過開展海外貿易而積累原始財富,從而使他迅速成為江南第一富豪,周莊“以村落而辟為鎮”,也實為沈萬三之功。民間甚至傳說他有一隻聚寶盆,由此反映出他財富多到不可勝數,生財聚財技巧高超。至今江南一帶仍廣泛流傳著關於沈萬三的軼事傳說。明朝初年,富可敵國的沈萬三因出巨資修建南京城牆和提議犒賞軍隊,惹怒了明太祖朱元璋,結果被流放至雲南大理,死後靈柩遷回周莊,葬於銀子浜底,名曰水底墓。清澈曲折的銀子浜,河面上泛起的粼粼波光,酷似無數碎銀在閃爍,籠罩著神秘色彩。民間傳說天氣再乾旱,銀子浜的水底也不會枯竭。

 

      在周莊,關於沈萬三的故事有很多,我們行走在古街上,有許多銷售當地特色的商戶,其中最多的是銷售“沈萬三”豬蹄的門店,沈萬三豬蹄在周莊流傳著富甲一方“沈萬三”的故事而得名,故事相傳當時朱元璋當了皇帝,於是全國都避諱說豬(朱)。一次朱元璋到沈萬三家坐客,沈萬三以豬蹄膀招待朱元璋,朱元璋看到後故意為難沈萬三,問他這個怎麼吃 ,因為是整個蹄膀,沒切開,如果沈萬三用刀,那朱元璋就可以名正言順的致他的罪了 ,而沈萬三卻靈機一動,從蹄膀中抽出一根骨頭來,以骨切肉,解了朱元璋的難題。也有了萬三蹄膀的傳統吃法.朱元璋吃了覺得很好吃,就問沈萬三這道菜叫什麼名字 ,沈萬三一想總不能說是叫豬蹄膀呀,於是一拍自己的大腿說,這是萬三的蹄啊,於是萬三蹄由此得名。現在經數百年的流傳,“家有筵席,必有酥蹄”,儼然已經成為周莊人過年過節、婚宴中的主菜,意為團圓,亦是招待賓客的上乘菜餚。

 

      在周莊,除了欣賞沈廳,張廳也是一定不能缺席的主要景點了。張廳是周莊鎮僅存的少量明代建築之一,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名怡順堂,相傳為明代中山王徐達之弟徐逵後裔於明正統年間所建。清初出賣給張姓人家,改名玉燕堂,俗稱張廳。作為殷富人家的宅第,張廳歷經五百多年滄桑,但氣派依舊。走過沿街的門廳,面前是一個天井,綠意盎然。兩側是低矮的廂房樓,上下落不都設蠡殼窗戶。在漫長的歲月中遭到損害的磚雕門樓,堅實的石柱,細膩精良的雕飾,仍不難看出張廳昔日的風采。大廳軒敞明亮,—抱粗的庭柱下是罕見的木鼓墩(柱礎),這是明代建築的明顯標誌。廳堂內佈置著明式紅木家具,張燈結彩,迎送賓客。牆上懸掛著字畫,—副對聯尤其引入註目,上聯是“轎從門前進”,下聯是“船自家中過”。仔細琢磨,對聯十分貼切地寫出了張廳的建築特色。

 

      張廳的東側,有一條幽暗深長的陪弄。舊時,沒有大事輕易不開正門,每逢婚喪喜慶或有貴賓來訪,才打開大門,抬進轎子。平時家人進出都走陪弄。如今,陪弄卻成了別有風味的旅遊通道,在幽暗的光線中不知深淺地向前走,沉寂中不知逝去了多少時間,只看到斑駁的牆上,壁龕被煙火熏得黝黑,陰冷的潮氣在腳下氤氳,惶惑間,一片含有綠意的光亮投來,眼睛頓時一亮:後院花木扶疏,春色如畫,一條晶瑩的小河奇妙地閃現在弄底,貼著牆根流來,又穿越水閣而去,彷彿文章高潮處的神來之筆,出乎人的意料。小河有一個優雅的名字“箸涇”。由於它與南湖相通,河水清洌。箸涇中段拓一丈見方水池,即是船兒交會和調頭的地方。四周由花崗石駁岸護衛。駁岸上是臨河人家的後窗,設有—排敞窗,窗前有吳王靠,也叫美人靠,一種木棱式拉桿。窗下駁岸間如意形狀的纜船石上,拴著—條樹葉般的小船,一副“船自家中過”的情景。張廳的後院,是—個閑靜素潔的小花園,四周圍擁著粉牆黛瓦的民居。高高的風火牆下,翠竹搖曳,月季吐艷,書帶草點綴著曲徑。引人注目的是一柱太湖石,玲瓏剔透,潔白如雪,高峰處有一巒狀如飛燕,於是人們將它稱之為玉燕峰。它為這個小巧的花園增添了幾分靈秀之氣。

 

      周莊地處太湖流域,四周湖蕩眾多。鎮南瀕臨的一片大湖,俗稱南湖、南白盪,與吳江分界。湖水清澈澄淨,魚蝦豐盛,景色四季優美,尤以秋夜的月色格外醉人。當金風送爽,明月高懸時,湖面上一片碧綠、一帶金黃,充滿了“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的意境,這就是“南湖秋月”勝景,為周莊古八景之一。 《周莊鎮志》記載,南湖本名張矢魚湖,是因為西晉文學家張翰辭官返鄉而得名的。張翰,字季鷹,西晉文學家、書法家,世居周莊鎮南二圖港(近南湖)。 《晉書》中說他“有清才,善屬文而放縱不拘”。晉惠帝永寧元年(公元301年),齊王司馬同輔政,張翰任大司馬東曹掾。當時因政治腐敗,天下大亂,張翰為了避免不測之禍,遂以秋風起,思念家鄉的菰萊、蓴羹、鱸魚為藉口,從洛陽辭官返鄉,遊釣於周莊南湖,與動亂的世事隔絕,過著悠閒寧靜的生活。有人奇怪,為什麼好好的放著官不當?他說:“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官數千里,以要杯酒。”這個典故,就是“蓴鱸之思”。在張翰之後,唐代詩人劉禹錫、陸龜蒙也曾經在南湖寓居遊釣。湖邊原來還有一座名叫清遠庵的佛堂,庵內設有劉公祠。這是為了紀念詩人、政治家劉禹錫而修建的。

      我們漫步在南湖畔,東西走向的全福長橋橫跨於南湖上,這是一座現代石拱橋,造型纖長優美,晚上還會亮燈,可以看夜景。全福長橋的橋頭附近是環鎮水上游碼頭,環鎮水上游的遊船繞周莊古鎮的外圍而行,另一個始末碼頭在愛渡風情小鎮的台灣老街附近。唯有獨具匠心,方能打動人心。南湖是一個有故事的湖,南湖街是一條充滿水鄉文化創意的街。街上的南湖酒肆是三五好友品酒聊天的去處,一邊是悠長的水巷,身邊是各種美酒,惹人陶醉。茉莉繡莊精緻的江南之繡品,為生活添加一份優雅和從容。

 

      迷樓地處貞豐橋畔,原名德記酒店。店主李德夫祖籍鎮江,於清光緒末年,攜眷遷徙周莊,因擅長烹調珍饈佳餚,掌勺開設酒店。夫妻倆年過四十,才喜得千金名喚阿金。年長後,如阿一枝出水芙蓉,在水鄉周莊壓倒群芳。在父母的寵愛下,抵制纏足,“大腳觀音”的雅號不脛而走。求婚者紛至沓來,李德夫難捨愛女遠離膝下,小樓藏嬌,讓她守著雙親共度生涯,當壚勸酒,張羅顧客,生意火紅。其時,周莊為重要商埠集鎮,貞豐橋是鎮境水陸要津,附近商店毗連,賈客雲集。德記酒店地處小橋流水、富於詩情畫意的鬧市之中,賓客設酒臨風。窗外波光橋影,舟楫往來,飛燕呢哺人軒窗,鷺鶿搏魚生妙趣……正是“酒不醉人人自醉,風景宜人亦迷人”的好地方。阿金此時早已長得亭亭玉立,端莊秀氣,她的出現為詩人們的聚興增添了一份濃郁的詩情。於是,詩人們酒後就常常和阿金開開玩笑,大家問長問短,還常以阿金為題,即興賦詩,留下了一百多首讚美水鄉風情,還有寓意深深的愛國思想。在這裡,柳亞子寫下了《迷樓曲》,費公直寫下了《對酒歌》,陳巢南寫下了《蜆江》,葉楚傖寫下了《迷樓夜醉》。後來,他們將百餘首詩編結為《迷樓集》,小樓的文化底蘊從此和著古鎮的風韻日月積累,流傳於世,使德記酒店成為遠近聞名的“迷樓”。

 

      周莊八景中提到的全福講寺,是遠近聞名的古剎。如今,與古鎮同齡共存的全福講寺已修葺一新,“水中佛國”重新生輝。使周莊這顆水鄉明珠更璀璨。宋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里人周迪功郎舍宅為寺,在鎮西北白蜆湖畔建全福寺,經歷代不斷擴建。梵宮重疊、樓閣崢嶸、碧水環繞、香火鼎盛。成為江南以經懺為主,沐佛恩光的名寺。全寺共有五進,主體建築大雄寶殿,殿宇雄偉,步人殿內,高達三丈餘的如來大佛巍然盤膝而坐,佛手掌中可臥一人,佛身倍於江浙各大寺院。據清《周莊鎮志》載:如來大佛本蘇州虎丘海湧峰雲巖寺世尊像,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總戎楊承祖兵駐白蜆湖邊,迎於寺內。大佛左右佇立偉如二峰的文殊、普賢佛像,兩側的十八羅漢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清初書法家李仙根尋訪全福講寺,觀寺院置湖光山色美境之中,題刻“水中佛國”巨匾懸於山門之上,熠熠生輝。

 

      為了體現古國水鄉神韻風情,全福講寺現在已經建設成為典型的寺廟園林,整個建築佈局結構嚴整,殿宇軒昂,黃牆黛瓦。雕樑畫棟,蔚為壯觀,綠蔭蒼翠,碧水曲廓,拱橋倒影,風光無限,成了真正的水中佛國。全福講寺沿中軸線的主要建築有山門、指歸閣、大雄寶殿和藏經樓等。第一進山門聳峙在南湖岸邊,門前湖光瀲灩,永埠碼頭平臥碧波,遊客可乘舟沿台階登岸。亦可由全福拱橋沿湖岸進寺廟。人山門,五孔石拱橋臨跨在荷花池上,橋上石欄相扶,駐足橋上,令人沉醉在“千層翠蓋萬妝紅”的詩情畫境中。過拱橋直抵指歸閣,重簷复宇,氣勢莊嚴,在此登樓。居高臨下,南湖萬頃波光,園內亭台樓閣,盡收眼底。鐘樓、鼓樓矗立兩側,互為對景,使寺院氣象更雄偉。第三進為全寺主體建築大雄寶殿,飛簷翹角,軒廓環繞,屋高18米,項脊上“佛光普照”四個大字閃閃發光,梅、蘭、竹、菊磚雕構圖別緻,精細秀逸,步人殿堂-無數寶相莊嚴的大佛小佛重重疊疊從四面八方撲面而來,如臨佛國,殿正中供奉佛祖釋迦牟尼銅座像,高5米,重3噸。兩側文殊、普賢分別騎跨在雄獅、大像上,氣慨英武。殿後背面是飄海觀音,屹立在鰲魚之背,大殿兩旁的十八羅漢各具神態,形貌如生,全殿神光閃耀,祥雲繚繞,佛像優美,更覺佛教文化藝術情味濃郁。蜿蜒曲折的花廊環抱經台,經台中央矗立三層寶鼎,爐香裊裊。四周明式荷花座石雕欄杆上,刻有纖絲雲紋,寓吉祥之意。經台下粼粼池水連貫著曲徑花廊下的流水,錦鱗戲水,輕舟蕩漾,宛人仙境。大雄寶殿後為三層高的藏經樓,飛簷高翹,金碧輝煌。殿堂寬敞,裝飾精美,將薈萃古國文明之精品,弘揚神州歷史之光輝。經樓兩側是各展風姿的大齋堂和方丈室,遙相呼應,使整體建築錯落有致,浩大壯觀。

 

      澄虛道院俗稱“聖堂”,創建於宋元祐年間(公元1086—1093年),距今已有九百馀年曆史。據《周莊鎮志》記載:“明代,院西無人家,橋有雀竿懸燈,以照西灣之夜泊者。 ”明代中葉以後,道院規模日趨宏大。嘉靖年間,當地人王璧捐資增建了儀門。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道土胡天羽化緣募捐擴建了玉皇閣。五年以後,又在閣西建造了文昌閣。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道士蔣南紀在山門外建造聖帝閣,樓閣臨近普慶橋,形成了前後三進的建築群,氣字軒昂,佔地—幹五百平方米,成為吳中著名的道院之一。澄虛道院內的道教活動自明代以來,代代相傳,久盛不衰。每年農曆六月廿一、廿二日,還要舉行火神醮,設壇祭禱,祈求神明佐助,菩薩保佑,防止火災降臨,使老百姓能安居樂業。火神醮後兩天,還要舉行規模較大的雷祖公醮。道院內的法師和道士,內襯竹枝衫(一種細小竹枝編織成的背心,用以隔汗通風),外穿道袍,按照嚴格的儀程,吹打鼓樂,誦經禮讚。在香煙繚繞的神秘氣氛中,有的法師還顯示自己的技巧,表演空中接銅鈸的絕技,將一隻大銅鈸豎立在另一隻大銅鈸中,令其旋轉不停,沙沙有聲。前來觀看的善男信女,虔誠地祈求蒼天保佑國泰民安、年年豐收。《周莊鎮志》上記載的“中祀禮節,悉如帝王祀典之隆,亙古未有也”,正是指澄虛道院中每年舉行的幾次打醮儀式。澄虛道院內樓閣嵯峨,殿宇宏偉。諸殿中安放的神像使人肅穆敬畏,玉皇閣屋脊上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八個大字依然光彩照人,燭光融融,香煙裊裊,道教音樂和誦經禮讚之聲不絕於耳。它不僅是周莊鎮宗教文化的象徵,也是一個參觀宋明建築藝術的場所。

 

      我們行走在古街上,街邊是各種的店鋪和作坊,其中有一間土布作坊坊,現場有紡線織布的工藝展示,原汁原味的傳統手工藝再現,紡車織機、阿婆靈動雙手和富有節奏的織聲,構成了極具江南韻味的土布織造圖。 “周莊布”早已聞名於各地,可以購買到各色成品布及土布做成各類衣物。

 

      還有古老的酒作坊,源豐順釀酒的工藝為其家族祖傳,始於道光年間,酒香飄過兩百年。原料採用水鄉特有的精糯米,經過浸米——蒸飯——入缸發酵——開耙——上榨——澄清——煎酒——罐裝,八道工序方能出酒,精心釀製出水鄉風味的“萬三黃酒”、“十月白”。店內提供豆腐乾、阿婆菜、熏青豆等下酒菜。

 

      在周莊古鎮裡,除了古老手工藝的作坊,還有現代人的一些新玩法,就有這樣一個地方,它把人文空間融入紙箱王創意特色裡,將“紙”的創意無限地延伸…… 這個地方就是“紙箱王”。園區怡人景緻上擺放著紙做成的巴黎鐵塔、比塞塔等立體紙藝作品,不但美觀、防水、還可以作成七彩夜燈。在紙箱王創意園區中,有“紙箱故事館”、“蜜蜂故事館”及“創意餐飲”三大部分組成。這裡是一個結合設計人、創意人的紙箱王國,用紙玩味生活,設計生活,創造生活。

 

      周莊博物館是一座古色古香的清末民初建築,就位於古鎮後港街38號,入口毗鄰老街、河道,原為周莊人朱賢伯的住宅,佔地面積1104平方米。作為水鄉古鎮申報“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領頭羊,周莊保存著“小橋、流水、人家”的完美人居範本,收藏著古鎮歷史的遺存和記錄,繼續著沿襲了幾百年的百姓生活方式。所以說,周莊本身就是一座活態的“江南水鄉古鎮”博物館。周莊博物館完整地再現了周莊古鎮的全景,精緻並完整地呈現江南水鄉典型的整體格局,並將周莊古鎮的歷史遺存、百姓生活方式作為一個有機整體,融入、滲透到展陳中,參觀者在博物館能看到、聽到、感受到一個鮮活的,豐潤的周莊。

 

      古韻周莊,歷史積澱的江南水鄉,將小橋流水人家蕩進詩情畫意鑄就的恬淡怡然裡,這便是周莊了。周莊屬水。屬水的周莊在水的文明中活著,船一樣搖著的是十年風光、百年風情、千年風物、萬年風骨。躬身掬一捧周莊的水,我們就能蘸上江南千年而成的靈氣,洗卻一路浮躁的風塵;挺身搖一下周莊的櫓,我們就能握住江南百年而就的逍遙,劃出一生幽謐的清新。置身周莊,我們便盡情地分享淳樸中的華麗、恬靜中的繁華、柔和中的剛強,心情蕩漾開來,如花一樣盛產著嚮往,水一樣流向這傳統和現代交融的美。溫柔地,如風,嫵媚的周莊沐浴著我們的目光:觀瞻歷史,放眼世界;清新地,似雨,文化的周莊滋潤著我們的心靈:創造和諧,享受生活。這一切都是因了美,並從美開始,那大俗大雅的美,或流淌在風光風情中,或凝固在風物風骨裡,讓人無法釋懷。